图|不笑
文|风云
酒楼关停潮一来,超 5 万家店说没就没了!
以前排长队的大酒店,如今好多都挂了转让牌。
其实说到底,不是大家不爱去大酒店吃饭了。
而是这些店的老路子,已经走不通了……
十几年前的高端餐饮,那叫一个风光无两。
俏江南、湘鄂情这些牌子,简直是宴请的 “排面担当”。
在2012 年之前,高端餐饮收入能占行业三成,老板们赚得盆满钵满。
谁能想到,风水轮流转,后来竟成了关店潮的重灾区。
就说湘鄂情,2013 年先关停 8 家门店,2014 年又关了 5 家,两年共关 13 家。
最惨的时候一年关 5 家,营收跌得惨不忍睹,彻底从高端市场退守。
还有曾被喊 “自助餐劳斯莱斯” 的金钱豹,退场原因比想象中更复杂。
2017 年北京最后一家店关门时,周末上座率才五成,平时更冷清。
背后是 2016 年就亏损超 7000 万,还拖欠供货商货款,被多家公司起诉冻结资产。
关店前没提前通知,近百人堵在门口退储值卡,场面特别狼狈。
我家附近那家开了十年的海鲜大酒楼,前阵子也悄无声息关了门。
门口贴的转让告示都褪色了,想起以前办婚宴要提前半年订位的热闹,真让人感慨。
这波关停潮里,倒下的不只是小店,连曾经的行业标杆都没能扛住。
很多人说大酒店倒闭是因为政策影响,其实不全对。
政策只是催化剂,真正把它们逼上绝路的,是没跟上人心的变化。
第一个雷就是 “价格虚高,脱离普通人”。
2012 年前靠公务、商务宴请撑场面,菜价往高了定也有人埋单。
可现在大家吃饭图实在,谁愿意为虚头巴脑的 “档次” 多花钱?
一盘普通青菜卖几十块,性价比低得离谱,自然没人去。
第二个雷是 “不懂年轻人,被新品牌抢走生意”。
现在吃饭的主力是 80、90 后,他们不爱大排场,就喜欢精致实惠的。
外婆家、绿茶这些快时尚品牌,环境好看又不贵,正好戳中需求。
大酒店还守着老菜单、老装修,年轻人觉得 “老气”,当然不买账。
第三个雷是 “经营死板,不会精打细算”。
以前开大酒店的都大手大脚,供应链、后厨管理全是粗放式的。
食材损耗大、人工成本高,利润早被摊薄了。
就像西贝副总裁说的,现在行业进入薄利时代,粗放增长早行不通了。
这些老酒楼没学会精细化运营,倒闭其实是早晚的事。
但关停潮里也有例外,有些品牌就靠转型活了下来。
最聪明的是 “拆大变小,做细分”。
粤系大佬唐宫不搞大酒楼了,孵出 “唐宫小聚” 这样的年轻品牌。
店面变小,菜品种类更精致,还优化后厨提高出菜速度,生意反而火了。
小南国也一样,推出做上海小吃的南小馆,专门抓家庭消费,路子走得很稳。
还有的靠 “深耕场景,做透服务” 突围。
北京宴没跟风降价,反而坚持高端,但改做 “私人定制”。
生日宴、家宴都能量身打造,靠情感价值留住了顾客。
我觉得最关键的,是他们放下了 “高端架子”,真正盯着顾客需求做事。
西贝深耕家庭场景,光儿童餐就卖了 4000 多万份,这就是抓准需求的力量。
你看现在街头巷尾,那些懂年轻人口味的小馆子、做社区便民菜的家常菜馆,照样天天满座。
连老字号都在跟着市场变,搞“小份菜外卖套餐”。
没人去大酒店,本质是没人愿意为“不合时宜”买单。
因为没人想花大价钱吃一道味道普通的菜,也没人想在空荡荡的大厅里,为了“面子”硬撑场面。
大酒店不是不能活,只是得明白。
现在吃饭拼的不是排场,是实在和心意。
超 5 万家酒楼倒闭,不是餐饮不行了,是旧模式不行了。
没人去大酒店,本质是没人愿意为 “不合时宜” 买单。
那些活下来的品牌证明,懂顾客、会变通才是硬道理。
希望更多餐饮人能醒过来,别再守着 “以前多风光” 的老路子。
多看看现在大家到底想吃什么、需要什么,这样才能在浪潮里站稳脚跟,而不是成为下一个被淘汰的名字。
更新时间:2025-10-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