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艺术加工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二战期间,日军如同一头贪婪的“贪吃蛇”,军事占领了亚洲15个国家或地区,但却放过印度这块诱人的“蛋糕”。
当时,日本天皇想把印度变为自己的“内海”,但10万日军倒在了这场远征的路上。
是印度太能打了吗?还是他们有什么秘密武器?竟能让日军手下留情,这背后的原因太惊人。

饥饿的游戏
1944年3月,人类战争史上最荒诞的一幕出现了,日军司令驱赶着三万头牛马从缅甸的丛林向印度进军。
牛马背上驮的是大炮和粮袋,精良的日军仿佛一夜之间穿越到冷兵器时代。
那么为什么要选择这种行军方式?日军啃不下印度这块“蛋糕”,是否与之有关。
日军占领不下印度其实是三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就是日军司令掉入了一场饥饿游戏。
指挥这场进攻的日本司令员牟田口廉是成吉思汗的狂热粉丝,为效仿成吉思汗当年征服欧亚的战术。

他放弃用机械化装备来运输物资,而是就地取材,强制征调缅甸老百姓的牲畜。
在他的设想里,这些牲畜可以在行军过程中运输物资,又可以在粮食短缺时充当食物,有百利而无一害。
但是现代战争打的就是长枪短炮,英国盟军的战机投下大量的燃烧弹,受惊的牲畜四下乱窜。
战争未过半,三万头牛马就消失八成,军医在日记中写道,饿的要吃皮带充饥。
这位司令员还要求士兵,像蒙古人一样喝马奶止渴,但热带雨林地区,并无牧草,这些马不能下奶,珍贵的水资源也被切断。
粮食断绝后,还出现了“食尸兵”的现象,一共发生217起,这也导致各种疾病在日军之间传播。
炮弹导致雨林中的道路更加泥泞,移动都成问题,每日只能移动3公里,日军被饿的两眼发绿光。

铜墙铁壁
日军选择从英帕尔盆地进攻印度,殊不知正是这个选择将他们都关入英军设计的“死亡漏斗”之中。
英帕尔是印度与缅甸交界的一座军事战略重镇,英军自从兵败缅甸后,就将英帕尔建设成自己的大本营。
日军则认为拿下英帕尔,势必就能拿下印度。日军情报部门误判驻军有1.8万,实际驻军有4.2万之多。
错误的判断与情报,彻底把日军关入英帕尔盆地,而英军又把这里设计成一个“绞肉机”。

英帕尔盆地三面被山脉环绕,四条进山通道被英军用榴弹炮全程覆盖,让日军有来无回。
为了让每一枚炮弹都精准打击日军,英军在山顶设立哨岗,用望远镜进行监测修正炮弹发射路线。
所以日军每前进一公里就有四百人伤亡。更险峻的是英帕尔盆地正处于雨季,战场变成了一个水牢。
近七成的地表积水达到0.5米,道路承压能力降低,坦克等大型武器无法进入。
盆地内还密集分布着27条季节性河流,这些河流也变成流动的死亡线。
雨季的强降水导致河宽暴涨,流速加快,超过了工兵架桥的极限,河水淹没日本的火炮阵地。

同时,地下水水位上涨,日军辛辛苦苦挖的战壕被冲毁,一切行动都暴露在英军的监视下。
雨季的丛林滋生出许多疾病,疟蚊的繁殖速度加快,感染率一路飙升,日军所带的药物无法救治如此数量庞大的伤员。
潮湿高温的气候,导致日军的粮食发霉变质的速度加快,近八成的粮食都在路上被损耗,本来粮食就所剩无几。
英帕尔盆地是进攻方的噩梦,却是防守方的天堂,英军已经在这里建设出一个精良的军事基地,并在丘陵的反斜面隐藏着坦克集群,就等日军掉入陷阱。
英国战地记者曾在报道中写道,这不是战争,是地理的谋杀。地形和气候的双重威胁下,让日军不敢啃印度这块“蛋糕”。

沉迷幻想之中
日军采用牲畜运输是对成吉思汗的崇拜,那选择的进攻路线就是想要复刻,19世纪英国征服印度的路径。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更何况已经过去了八十年,日军参谋部忽略地形的变化,成功跳入英军布置的陷阱中。
日军首领更是宣称,英国殖民者像螃蟹,外壳硬但腹地软。因为日军对缅甸和新加坡的成功侵略,所以他们认为英国的殖民军不足为惧。
但实际上,英军已经将英帕尔打造成,全球首个立体补给枢纽、装甲部队轮换中心和传染病防控实验室。
在进攻缅甸和马来时,日本打着解放亚洲驱逐西方殖民者的旗号,得到当地老百姓的大力支持。

这让日军产生幻想,这次进攻印度肯定也会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减少军事阻力。
事实上,近九成的印度教徒反对日军的解放者的身份,还有不少印度民众支持英国。
最大的幻想是日军首领轻信钱德拉·鲍斯,一口咬掉他制作的血色诱饵,导致十万日军葬身日本。
钱德拉·鲍斯是日本扶持的印度自由领袖,鲍斯可谓是“尽职尽责”,向东京大本营展示自己组建的印度国民军,并承诺在大战前10万印裔士兵将阵前倒戈。
到真正上战场的那一天,倒戈人数不足两千人,这打的日军措手不及,直呼鲍斯不守承诺。
鲍斯宣称自己收编4.7万战俘,但实际上是1.7万的老弱病残,这些士兵并不是为理想而战,纯粹是想吃上一口饱饭。

更坑的是鲍斯宣称自己自备武器,事实上他向日军讨要了三万支步枪,日军这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日军肯咬鲍斯的鱼钩,主要是鲍斯特别会做大饼,他承诺与日军财富共享。
他说阿萨姆邦存粮百万吨,但这里连年歉收;他说比哈尔邦有钻石矿,但却给日军错误坐标;他担保提供500万劳工,但印度严格的种姓制度森严,根本无法提供如此数量庞大的人力。
鲍斯也是一个双面间谍,在德国承诺“引日本攻印度以牵制英国”
在日本鼓吹“借德国技术推翻殖民统治”。
他希望日本与德国在印度同归于尽,而自己坐收渔翁之利。
所以日本在二战期间,无法拿下日本,是战术、地理和策略三方造成的,你还知道哪些原因导致日本兵败?
【信源:国家人文历史】
《如何处理鲍斯的国民军:二战,加快印度独立的脚步》链接: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6803203200317915662/?channel=&source=news
更新时间:2025-11-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