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分离没断情!沂源vs莒县:谁的“临沂魂”没被行政区划偷走?


文/南坊夜话

山东地域版图上,沂源与莒县是两个带着“临沂基因”的特殊存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继划出临沂,如今一个归淄博、一个属日照,却始终绕不开“谁更念老临沂”的热议。有人说莒县靠80公里近距“藕断丝连”,有人称沂源凭沂蒙山区的“精神传承”更念旧。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场情感羁绊早在千年之前就已埋下伏笔,而30年分离里,藏着太多鲜为人知的历史趣闻与民间逸事,远比“地理近”“性格像”更动人。

千年同脉:从远古猿人到莒国故都,两县与临沂的羁绊早刻进骨髓

要聊“临沂情结”,不能只看30年行政区划变动,其根源能追溯到数千年的历史长河里,那些被时光尘封的渊源,藏着两县与临沂最深的羁绊。

沂源:沂蒙之根的“远古约定”

沂源的“临沂缘”,始于百万年前的一次“相遇”。1981年,沂源骑子鞍山发现了距今40万年的“沂源猿人”化石,这是山东境内最早的古人类遗迹。而考古学家在临沂沂河下游也发现了同期古人类活动痕迹,证实了百万年前,沂源与临沂就同属沂蒙山区的古人类生存圈——他们沿着沂河迁徙、繁衍,共同创造了早期沂蒙文化。

明清时期,沂源的隶属关系更是与临沂“绑得紧实”。明洪武年间,沂源属青州府,但民间商贸、民俗活动却始终向沂州府(今临沂)靠拢。当地老人流传着“青州管得了税赋,管不了赶集路”的趣闻:沂源南部村民宁愿翻山越岭走30里路,去临沂沂水的马站大集,也不愿去更近的青州集市。为啥?“沂水大集有沂源人需要的山货收购站,还能换临沂的粗布、铁锅,关键是说话能听懂,不闹误会!”

更有意思的是,沂源与临沂沂水、蒙阴的山区村民,自古就有“跨县通婚”的传统。清代《沂水县志》记载:“沂源(时属沂水)山民与蒙阴、沂水通婚者十之七八,婚丧嫁娶必跨县往来,路远者竟需三日行程。”有老辈人说,过去沂源姑娘出嫁到临沂,嫁妆里必有两样东西:一是用沂蒙山区特有的荆条编的筐,二是一包沂源的煎饼鏊子碎片——“筐装五谷,鏊承乡愁,走到哪儿都别忘了根在沂蒙”。

莒县:莒国故都与沂州府的“千年纠葛”

如果说沂源的羁绊是“山水相连”,莒县的则是“文化同源”。作为拥有3000多年历史的“千年古县”,莒国曾是东夷地区的大国,而临沂地区(古沂州)正是莒国与中原文化交融的核心地带。考古发现,莒县出土的西周青铜礼器,与临沂兰山区出土的同期文物纹饰一致,甚至铭文都有相同的“祭祀用语”,可见当时两地文化往来之密切。

明清时期,莒县(时为莒州)虽曾一度直属山东省,但民间始终认同“沂蒙一家亲”。有个流传甚广的趣闻:清乾隆年间,莒州知州想在辖区内推广“莒州方言正音”,结果遭到百姓反对——“俺们说话和临沂府一个味儿,为啥要改?”甚至有莒县文人写诗调侃:“莒沂本是同根生,方言未改意相通;官令虽有千般好,不如乡音一句亲。”

莒县与临沂的民间往来,更是藏着太多“烟火气的羁绊”。民国时期,莒县南部的小店镇、十字路镇(今属临沂莒南),村民赶集时根本不分“莒县界”“临沂界”。有老人回忆:“小时候跟着爷爷去临沂的大店集,爷爷用莒县的花生换临沂的粉条,摊主是临沂人,却能说一口流利的莒县土话,原来他媳妇是莒县的!”更有意思的是,当时莒县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嫁女先看临沂路通不通”,因为很多莒县姑娘都想嫁去临沂,觉得“临沂集市大、日子好过”。

分离30年:那些没断的“临沂情结”,藏在趣事逸闻里

1989年沂源划归淄博、1992年莒县划归日照,两场行政区划调整,让两县与临沂从“行政一家人”变成“地域邻居”。但30多年过去,那些刻在骨子里的情感,却在一件件趣事逸闻中延续着。

莒县:80公里距离,挡不住“赶临沂集的执念”

“俺们莒县南部人,这辈子就认临沂的大集!”莒县小店镇68岁的王大爷,至今保持着每月去临沂河东区九曲大集的习惯。他说,就算现在交通方便了,去日照市区更快,但赶集还是要去临沂——“日照的集没有临沂的全,俺想买的沂蒙老布鞋、手工粉条,只有临沂集上有。”

更有意思的是,莒县与临沂之间的“通婚热”从未降温。莒县网友“莒国往事”分享:“我老婆是临沂兰山的,当初相亲时,她爸妈问的第一句话不是‘有房有车吗’,而是‘你家到临沂大集开车多久’。”原来,女方家是做手工煎饼生意的,想着女儿嫁过去后,还能继续供货给临沂的老客户。如今,他们夫妻俩经常带着孩子回临沂娘家,每次都要拉上一车莒县的樱桃、蜜桃,再拉回一车临沂的煎饼、酱菜,“这就是我们家的‘双向奔赴’”。

还有个方言趣事在莒县流传甚广:有个莒县小伙去日照上班,同事问他“老家哪儿的”,他脱口而出“临沂那边的”,同事愣了:“你不是莒县的吗?”小伙笑着说:“在俺们莒县南部,说‘去临沂’比说‘去日照’还顺口!”甚至有莒县人去日照买东西,用方言砍价,老板听着耳熟,一聊才知道,老板的爷爷是临沂人,两人越聊越投机,最后老板直接按进价卖给了他——“都是临沂老乡的缘分!”

沂源:山区阻隔,隔不断“煎饼传情的乡愁”

沂源地处鲁中山区,与临沂沂水、蒙阴之间隔着几道山梁,但这丝毫不影响两地的“亲情链”。沂源网友“沂蒙山里人”分享:“我姥姥是临沂蒙阴的,她18岁嫁给我姥爷,从蒙阴嫁到沂源,嫁妆里除了衣物,还有一口煎饼鏊子。如今姥姥80多岁了,还坚持自己做煎饼,每次我们去看她,她都要让我们带一大包煎饼回淄博,说‘让淄博的亲家尝尝临沂味儿’。”

更动人的是,沂源与临沂的山区村民,至今保持着“互助传统”。每年春天,沂源的果农会邀请临沂的农技专家上山指导果树修剪;秋天,临沂的收购商则会专程去沂源收购苹果、山楂,“都是老交情了,价格好说,关键是放心”。有个老果农说:“当年划县的时候,临沂的农技站站长特意来沂源,给我们留了他的联系方式,说‘以后有问题,随时找我,咱还是一家人’。”

还有个“跨县寻根”的故事在沂源传为佳话:2018年,沂源小伙张强偶然发现爷爷的老户口本上写着“籍贯:临沂沂水”,于是专程去沂水寻亲。没想到,在沂水的一个小村庄,他凭着爷爷留下的“沂蒙山区常见的荆条筐”,找到了爷爷的堂弟——原来,张强的爷爷是上世纪50年代从沂水迁到沂源的,两家人失联了60多年。见面时,两位老人抱着哭:“不管划到哪里,咱都是沂蒙人!”

不必争“谁更深情”:最好的羁绊是“各自安好,彼此牵挂”

其实,纠结于“沂源和莒县谁对临沂更有感情”,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因为这份情感,早已不是简单的“行政归属”,而是融入血脉的“文化认同”与“乡愁记忆”。

沂源的“临沂魂”,藏在百万年的沂蒙山水里,藏在煎饼鏊子的烟火气中,藏在山区村民“实在仗义”的性格里;莒县的“临沂情”,刻在莒国故都的历史遗迹上,刻在跨县赶集的老规矩里,刻在与临沂人互通的方言里。它们就像沂蒙文化的两条分支,虽流向不同的行政区域,却始终扎根于同一片沂蒙大地。

如今,沂源依托淄博的工业优势,成为“中国北方果业第一县”,但每年仍有大量苹果、山楂销往临沂;莒县借着日照的沿海区位,成为“山东文旅强县”,但临沂的游客始终是莒县景区的“主力军”。而临沂,也从当年的“山区城市”成长为“物流之都”,其批发市场依然辐射着两县的商贸流通,其沂蒙精神依然是两县人共同的精神图腾。

就像莒县老艺人说的:“过门笺(剪纸)的样式没变,还是临沂那边传过来的;沂源的老伙计说,庙会的锣鼓点没变,还是当年和临沂一起敲的节奏。”行政区划可以改变归属,但改变不了千年传承的文化基因,改变不了刻在骨子里的乡愁。

地域会变,根脉不变

从远古猿人到莒国故都,从明清州府到现代区划,沂源、莒县与临沂的羁绊,早已跨越了千年时光、30年分离。那些赶集通婚的趣事、方言相通的默契、寻根问祖的执念,都是这份情感最生动的注脚。

或许,没有绝对的“谁更深情”,因为它们都是沂蒙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像网友说的:“不管划到哪里,开口一句‘杠赛来’,就知道是自家人;卷起一张煎饼,就想起了老临沂。”这份跨越行政区划的深情,正是山东地域文化中最动人的风景。

原载《铃子随笔》微信公众号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4

标签:历史   莒县   临沂   沂源   行政区划   沂水   日照   蒙阴   煎饼   沂蒙山区   沂蒙   羁绊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