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联手出了个文件,编号发改价格〔2025〕1192号,名字叫《关于完善价格机制促进新能源发电就近消纳的通知》。
这份东西在2025年9月12日就发出来了,10月1日开始正式执行。它针对的是那些新能源发电项目,尤其是风能太阳能这些,目的是让新能源在本地用掉,别老想着远距离输送。
过去几年,大家都热衷于建光伏风电,自发自用省钱,还能卖余电上网赚点小钱。
可现在这份文件一落地,好多新能源企业老板坐不住了,因为它直接改了价格规则,自发自用不再是零成本那么简单,有人算账后发现电费得多掏20%。
国家大力推新能源,本来是为了绿色转型,碳达峰碳中和这些大事。风能太阳能发展快,但消纳问题一直是个坎。
就近消纳就是解决这个的办法,让发电和用电挨得近,减少传输损失。过去政策宽松,企业建个项目,自发自用部分基本不交或少交输配电费,电网睁只眼闭只眼。
可现在电网压力大,新能源接入多了,波动大,平衡负荷难。文件就是为了规范这个,让谁用资源谁付费,公平点。
文件里定义了就近消纳项目:电源、负荷、储能作为一个整体连公共电网,形成清晰的物理界面和安全责任界面,以新能源为主要电源。
接入点得在用户和公共电网产权分界点的用户侧。新能源年自发自用电量占总可用发电量得至少60%,占总用电量至少30%,2030年后新建项目得提到35%。
电网要在发电、厂用电、并网、自发自用、储能这些关口装计量装置,精确算每度电。没达到这些条件的,就不算就近消纳项目,不适用新规则。
关键是费用部分。过去自发自用那部分电,很多人觉得免费或低费,现在不行了。文件说,就近消纳项目得公平承担稳定供应保障费用,包括输配电费和系统运行费。
这些是按接网容量算的,不是按实际用电量。公共电网按容量提供可靠供电服务,得付费。没连公共电网的项目,才免缴。
项目用电时,得直接参与市场交易,不能让电网代理购电,还得按下网电量担上网环节线损费用。
上网电量不纳入新能源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现货市场连续运行的地方,按市场规则交易;没连续运行的地方,原则上不反向送电、不结算。
这对企业意味着啥?好多老板原来靠自发自用省大笔电费,现在得补交。
举个例子,江苏苏州有个工业园区,建了5000千瓦风电加2000千瓦储能,供10家电子厂用。本来想当绿色样板,结果踩中红线:有储能、连公共电网、新能源为主电源。
按文件,每月容量电费按5000千瓦、每千瓦9元算,得4.5万;系统运行费按全社会平均负荷率,园区波动大,再加3.5万。一年下来,多掏96万,电费涨20%。
园区工厂三班倒,夜间用电高,风电晚上出力少,得从电网调电,自用率达不到60%,门槛卡得死死的。
不止苏州,全国类似项目不少。山东淄博陶瓷厂,铺了1000千瓦光伏,自发自用省20多万,现在文件一出,老板得重新算账。
过去躺着省钱的时代没了,未来得进系统、进平台、进监管。每度电都登记结算。电网减负了,企业成本上去了。
内蒙古鄂尔多斯煤矿,建3000千瓦光伏加储能,完全离网,免收费用,还拿绿色补贴,每吨煤多10元奖励。这对比鲜明,占资源得付费,不占的享优惠。
过去新能源火爆,政策红利大,企业一头扎进去,建电站自用省成本。现在规则变,精准打击配储能、连电网的项目。
开发商原来搭储能、直连线,说不占电网,现在行不通。该交钱一分不少。行业门槛高了,小项目靠自发省钱的路子慢慢收紧。
分布式光伏过去睁眼闭眼,现在得规范。企业用电量大、负荷稳定、地点偏远的,转离网划算,像边远矿区、数据中心,自发电自储电,成本优势大。
话说回来,这文件不是打压新能源,而是分类管理。
促进更高水平消纳,减轻系统调节压力。项目接网容量小,缴费少,引导挖灵活调节能力,配置储能,提升自平衡。
经济优势还在,但得算细账。过去补贴神话破灭,现在市场机制可持续。新能源上网电量按市场价结算,不再享标杆电价或补贴。用电直接交易,不代理。
固定电价部分如线损、系统运行费,能降低,但交叉补贴暂免,未来不确定。
对投资经济性影响大。项目分成固定电价和变动交易电价两部分。固定部分测算清晰,降低有利,但系统运行费和补贴用词是“暂按”“暂免”,有不确定性。
投前决策得统筹技术商务方案,基于电力市场规则、新能源储能配置、用户合作模式优化。运营阶段,风险控制在负荷稳定、自用率达标。
没现货市场的地方,不反向送电,收益稳但有限。有现货的,市场波动风险大,但收益空间也大。
行业解读多,说这是就近消纳新电价里程碑,解决“谁买单”争议。
过去就近消纳发展慢,价格机制不完善,现在清晰了。项目发电时是发电企业,用电时是用户,身份明确。公平原则,谁受益谁负担。新能源波动性大,得靠大电网兜底,成本得分担。不让其他用户背锅,不公。
老板反应分化,有的虚惊,以为全征税,咨询后发现小分布式光伏暂不受管,继续用;有的踩雷,成本直线上升,年多几十万。
光伏行业过去两年装机猛增,但余电上网电价随煤价波动,收益不稳。1192号文稳了部分收益,但自发自用变贵。工商业光伏五大收益稳了,但得适应新规。
未来新能源机会还在,但得门槛高。鼓励离网,偏远重电力用户受益。规范异地评标,推广远程异地评标。跨电网经营区常态化电力交易机制。
新能源融合发展新格局,高质量发展。企业得转型,优化负荷,提升自用比例,避免波动加费。转小型分布式,融入市场。
这文件是新能源从野蛮生长到规范的转折。
老板慌是正常的,过去好日子结束了,得适应付费逻辑。长远利好可持续,避免低效扩张。行业洗牌,二三线出局,大玩家整合。消费心态变,买车买设备得算全生命周期成本。
新能源繁荣不是幻觉,但得去补贴裸奔现实。公交电动车报废潮是警告,财政吃紧,补贴退坡。购置税恢复,价格优势没。车主苦楚从资产变耗材。
政策推动有序参与电力市场,整治内卷竞争。国家能源局局长说,新能源全面参与市场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出口涨但生活体验差,靠补贴商票延缓货款。
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出,权益保护,但营商环境差,拖欠款严重。恢复信心路长,马云重出江湖才信。
参考资料:
1、缺配件、缺人才、成本高 新能源汽车维修难题等待解答 中国经营报 2024-10-28
2、半年亏7千万,老板想跳楼!新能源造富运动结束了 金融界 2023-05-05
更新时间:2025-10-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