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H20禁完又卖,卖了又停,美国到底在给中国下什么套?

最近中美AI芯片圈的事儿,简直比电视剧还热闹,这边DeepSeek刚发了V3.1模型,评论区轻描淡写提了句“训练方式是给下一代国产芯片量身做的”。

那边英伟达和特朗普就开始“翻来覆去”,4月刚说不让H20芯片卖给中国,7月又松口说能卖,但要抽15%的收入当“份子钱”,没几天黄仁勋又突然说“H20不造了”。

不少人看这些新闻总觉得像猜谜,一会儿禁一会儿放,美国人到底想干嘛?其实这热闹背后,不是决策混乱,而是精准算计。

美方“反复横跳”

要读懂美方的操作,得先拆透H20的真实定位,别被“英伟达芯片”的名头唬住,它既不是高端货,也不是2022年推出的老产品,而是2023年10月英伟达为应对美国新的芯片出口管制,专门给中国市场做的“特供减配版”。

从性能上看,这颗芯片的“水分”不小,它基于老的Hopper架构,FP16稠密算力只有148TFLOPS,仅相当于英伟达旗舰款H100的15%左右,比之前传的“20%”还要低,连2024年主流AI训练的基础需求都有点吃力。

关键的是2024年3月英伟达早就发布了Blackwell新架构,旗下B200、GB200芯片的训练速度、推理能力都翻了好几倍,H20在技术上早就成了“落后一代”的产品。

美方在这颗老芯片上反复折腾,核心无非是两本利益账,既要赚中国市场的钱,又不想让关键技术外流。

4月的禁售,本质是把H20当“谈判筹码”, 当时中美正卡在“稀土与芯片”的博弈中,中国掌控全球九成以上的稀土加工能力,而稀土中的镝、钕等元素,是芯片磁性元件、封装材料的核心原料,美国则攥着高端AI芯片的出口权。

7月的松口更像“变相收租”,允许出口但要求英伟达将对华销售收入的15%上缴美国政府。

H20已是老款,即便对华出口,也不会威胁英伟达新架构的技术优势,从行业数据看,2024年上半年H20还占着国内中高端AI芯片的不少份额。

但到了年底,随着国产芯片批量落地,它的占比就明显下滑了,美方显然想在这颗芯片“过气”前,再榨一波利润。

至于黄仁勋宣布停产H20,背后还有两个关键原因没说透,一是2025年7月国家网信办因为“H20存在漏洞与后门风险”约谈了英伟达,要求其作出说明,国内市场对它的信任度骤降,二是英伟达要给新一代芯片B30A腾出产能,清理库存。

说到底,美方的“反复”并非决策混乱,而是精准的利益算计,老芯片的利润要赚,高端技术的壁垒仍要筑牢。

国内的破局路

面对美方的技术封锁,国内AI芯片行业并未陷入“唯性能论”的焦虑,反而选择了一条更务实的破局路径。

AI大模型训练从来不是“单芯PK”,而是“集群协同作战”,国内企业恰恰在“团队配合”上找到了突破口。

华为的384超节点技术就是典型案例,不可否认,早期国产芯片性能确实不如H20,但现在早不是这样了,以华为昇腾910C为例,它的FP16算力能达到640TFLOPS,是H20的4倍还多,推理性能接近H100的60%。

而且大模型训练的核心痛点,从来不是单芯性能,而是“芯片间的数据传输效率”。

行业里做集群架构的工程师都清楚,当训练万亿参数级别的大模型时,需要成百上千颗芯片协同工作,此时超半数算力会消耗在芯片间的数据传输上,即便单芯性能再强,若数据传输卡顿,整体算力也会大打折扣。

形象地说,英伟达的集群像“100人靠喊话配合”,华为则是“384人靠双车道高速同步”,既扩大了规模,又保证了协作效率。

当然,这种“芯海战术”也有短板,设备占地面积大、耗电量高,机组堆叠起来堪比一面墙。

但从国内产业需求来看,这些短板远不及“被卡脖子”的风险紧迫,只要能保障技术自主,占地、耗电等问题都可通过配套设施优化解决。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是DeepSeekV3.1模型的“针对性设计”,它用了UE8M0FP8量化技术,明确说“训练方式针对下一代国产芯片”。

还完成了对华为昇腾910B、海光DCU这些国产芯片的深度适配,推理效率比适配前提升了40%。

这背后是国产AI生态的重要进展,此前国内多数AI模型都基于英伟达CUDA架构开发,一旦美方断供,模型就会“无硬件可用”,现在模型厂商主动适配国产芯片,相当于从底层打通了“硬件-软件”的协同链路,让国产芯片的算力真正能落地应用。

有人问“为啥不直接追赶单芯性能?”这是由现实技术壁垒决定的:单芯性能提升依赖2nm、3nm等先进制程,而先进制程的核心设备EUV光刻机当前仍受出口限制。

与其在他人掌控的领域硬拼,不如先在“集群架构”“生态适配”等自主可控的领域突破,这种“扬长避短”并非妥协,而是符合国内产业现状的明智选择。

比性能更重要

近期寒武纪股价的持续上涨,虽有市场情绪推动,但更深层的逻辑在于,行业对国产AI芯片“生态稳定性”的期待正在升温。

对国内AI产业而言,“不被卡脖子的安全感”,远比单纯的性能参数更具战略价值。

此前国内对英伟达的依赖,不仅限于芯片硬件,更在于其背后的CUDA生态,从开发工具、算法框架到应用案例,几乎形成了“独家垄断”。

不少创业公司负责人曾提到,去年美方禁售政策落地后,部分企业手中的大模型因缺乏适配芯片被迫停滞,即便储备了备用芯片,也因没有配套软件支持,只能闲置一旁。

如今这一局面正在改变:华为搭建了昇腾生态,寒武纪推出思元生态,再加上DeepSeek等模型厂商主动适配,“芯片-框架-模型-应用”的自主链路正逐步贯通。

当然,生态建设没有捷径,有团队曾公开表示,基于国产芯片优化大模型时,仅调整算法逻辑、优化数据传输链路就耗时三个多月,最终才实现推理效率40%的提升。

国产AI生态的成熟,需要芯片厂商、模型厂商、应用企业协同打磨,逐步积累经验。

关键的是国内AI芯片的发展目标,从来不是“复制一个英伟达”,而是“满足自身产业需求”。

在自动驾驶、工业AI、智慧城市等主流场景中,无需顶级旗舰芯片,只要芯片性能稳定、性价比高,且配套生态完善,就能满足实际需求。

国产芯片只要在这些场景中站稳脚跟,就能形成“实际应用-数据积累-技术迭代”的良性循环,用国内场景驱动技术进步,再以技术升级反哺更多领域。

结语

说到底,中美AI芯片博弈并非“零和博弈”,而是一场“耐力赛”,美方拥有技术优势,但离不开中国市场与稀土资源,中方具备市场需求与集群技术突破能力,也需要时间完善生态。

对国内产业而言,不必过度纠结“何时超越英伟达”,更应聚焦“如何筑牢自主生态”,产业的真正底气,从来不是“比他人强多少”,而是“不被他人掐住命脉”。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9

标签:科技   英伟   美国   中国   芯片   美方   模型   国内   华为   生态   性能   架构   集群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