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排三大功勋聚首,两人曾担任队长,一人如今已官至正厅级

巴黎奥运会的余温早就散了,新的周期又开始了,可国家队这边的状态,说实话,有点青黄不接,让人揪心。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张老照片突然在网上火了,没别的,就是几个老熟人,在北京体育大学门口拍了张合影。

就这么一张普普通通的照片,却像块石头子儿,在我们这些老球迷心里砸开了花。照片里,周苏红、殷茵、吴咏梅、李雯,四个人笑得挺灿烂。背景是北体大那个红色的迎新拱门,估摸着是赶上新生开学,回母校聚聚。

说实话,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对吴咏梅、殷茵这些名字有点陌生了。但在我们这些看过90年代排球的人眼里,她们就是一段抹不去的青春记忆。这张照片之所以能刷屏,不是因为她们站在一起有多稀奇,而是因为她们每个人,都代表了中国女排的一段历史,一种命运。

照片里,周苏红的状态是最好的,看着就精神。这也不奇怪,人家现在是共青团浙江省委书记,正儿八经的正厅级干部。从排球场上的“炮炮”,到如今的“周书记”,她的人生转型,可以说是这批女排队员里最成功、最让人羡慕的。

聊起周苏红,绕不开两个字:全面。她是那种你把她放场上,就觉得心里特踏实的队员。接应二传,这个位置在排球场上就是个万金油,啥都得会,啥都得干。一传、防守、串联、进攻,周苏红几乎没有短板。特别是她那一手标志性的“跑动进攻”,像颗小炮弹一样,总能出其不意地撕开对方的防线。

很多人记住的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决赛,中国女排惊天逆转俄罗斯,那场球看得人热血沸腾。周苏红就是那支“黄金一代”里不可或缺的润滑剂和节拍器。她不是场上跳得最高、扣得最狠的那个,但绝对是让整个队伍流畅运转起来的核心之一。陈忠和指导为什么那么信任她?因为她执行战术的能力太强了,而且心理素质过硬,越到关键时刻越敢下手。

她还是中国女排的第13任队长,在北京奥运周期,是她带着队伍顶着巨大的压力往前走。那会儿“黄金一代”的队员们伤病的伤病,状态下滑的下滑,主场作战的压力能把人压垮。最后拿到一块铜牌,虽然有遗憾,但对当时的周苏红和那支队伍来说,已经拼尽了全力。

现在她走上仕途,雷厉风行,据说工作能力也是一等一的。这其实不意外,运动员出身,特别是女排这种集体项目的核心队员,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那股子拼劲、韧劲和顾全大局的思维,换个赛道,一样能发光。你看,她的人生就像她的球风,稳健、扎实,总能踩在时代的节点上。

如果说周苏红代表的是“圆满”,那吴咏梅和殷茵,这两个名字里就带着点“遗憾”的色彩。她们俩是同一拨的队员,都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女排的绝对主力,是球迷口中的**“白银一代”**。

为啥叫“白银一代”?因为那个时期,中国女排的成绩总是差那么一口气。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拿了银牌,1998年世锦赛又拿了银牌,总是在决赛里输给当时如日中天的古巴队。那支古巴队,简直就是排坛的“梦之队”,力量、速度、弹跳都是顶级的。咱们的姑娘们,就是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靠着多变的战术和顽强的防守,一次次向她们发起冲击。

吴咏梅,是当时队里的副攻,也是中国女排的第11任队长。她的特点是脑子清楚,手上活儿细,背快、背飞都打得有声有色。她不是那种靠绝对身高和力量碾压对手的副攻,而是靠节奏和线路的变化来得分。在那个年代,吴咏梅的进攻手段,在世界排坛都是数得着的。

她职业生涯里最让人唏जिए的一件事,就是2002年被陈忠和指导“劝退”。当时陈指导刚接手队伍,开始大换血,为2004年雅典奥运会做准备。吴咏梅作为老将,其实状态保持得还不错,也被召回了国家队。但在世锦赛前最后一刻,陈指导找她谈话,告诉她不在最终名单里了。

这个决定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陈指导后来说,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队伍需要年轻化,要给新人机会,当时已经27岁的吴咏梅,可能坚持不到雅典。从教练的角度,这个选择是理性的,甚至是冷酷的。但对一个把整个青春都献给排球的老将来说,这种方式的告别,无疑是残酷的。她离后来那支队伍登顶世界之巅,就差了那么一步。这一个“错过”,成了她和很多老球迷心里永远的意难平。

殷茵和吴咏梅是好姐妹,她的排球之路也挺传奇的。她最早是练篮球的,因为身高长得不够快被省队退了回来,结果一转行打排球,个子噌噌往上涨。殷茵的身体素质非常劲爆,弹跳好,扣球力量大,是当时队里非常依赖的强攻点。

我记得特别清楚的是2000年悉尼奥运会落选赛,那是决定中国女排能不能去成悉尼的生死战。当时队里气氛紧张得不行,好几场球都打得磕磕绊绊。关键时刻,是殷茵站了出来,用一次次势大力沉的扣球,硬生生把队伍从悬崖边上给拉了回来。那一届奥运会,虽然我们最终只拿了第五名,但能去成悉尼,殷茵功不可没。

她们这一代球员,夹在“五连冠”的辉煌和“黄金一代”的巅峰之间,像是一座桥梁。她们扛起了中国女排最困难的一段时期,虽然没能拿到世界冠军,但她们在场上展现出的那种不畏强敌、敢打敢拼的精神,同样是“女排精神”最生动的体现。她们的遗憾,也让她们的故事,多了一份让人心疼的真实感。

换个赛道,同样是为排球发光发热

照片里还有一位李雯,她的名气可能不如前三位那么响亮。她在国家队的时间不长,算是匆匆过客。但有意思的是,退役之后,她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当了一名排球裁判。

从运动员到裁判,这个转变其实挺大的。运动员在场上,眼里只有球和对手,想的是怎么得分。而裁判,需要的是绝对的冷静、公正和对规则的精准把握。李雯在这个岗位上做得非常出色,现在已经是国内顶级的裁判之一,经常执法各种重要比赛。

这其实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为中国排球做贡献,不一定非得是当队员或者教练。在每一个和排球相关的位置上,只要你用心去做,一样能发光发热。李雯用自己的方式,延续着对排球的热爱。更让人欣慰的是,她的女儿王雪菲也走上了排球之路,算是继承了妈妈的衣钵。

聊了这么多,咱们再回到这张照片上。为什么我们这些老家伙,看到她们几个站在一起,就这么激动,这么多感慨?

说白了,我们怀念的,不只是这几张熟悉的面孔。我们怀念的,是她们所代表的那个时代,是那些年我们守在电视机前,为她们每一次得分而欢呼,为每一次失利而叹息的日日夜夜。

她们身上,有我们关于青春、关于拼搏、关于胜利和遗憾的共同记忆。

看看现在,2025年的中国女排正处在一个低谷期。新人还没有完全顶上来,老将们又面临伤病和状态的困扰。成绩不理想,网上的批评和质疑声也很多。这种时候,我们看到这张老照片,心里就更有感触了。

我们想念的,是那个年代女排姑娘们身上那股子精气神。不管对手是强大的古巴,还是后来居上的俄罗斯,她们从来没有怕过。技术可以不如你,身高可以不如你,但那股子要把你“啃下来”的狠劲,从来没丢过。

这张合影,就像一个提醒。它提醒我们,“女排精神”不是只存在于夺冠后的高光时刻,它更体现在像吴咏梅、殷茵她们那样,在逆境中一次次的冲击和坚守;它也体现在周苏红从运动员到公务员的华丽转身,以及李雯在裁判席上的默默奉献。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30

标签:体育   功勋   中国女排   队长   排球   女排   场上   队伍   裁判   照片   队员   状态   股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