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天府·安逸四川 |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四川+1!

9月10日上午

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

国际灌排委员会

第76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

2025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

四川彭州湔江堰成功入选

至此

四川已有4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分别为乐山东风堰、都江堰

通济堰、彭州湔江堰

湔江堰灌溉工程

位于四川省彭州市,始建于西汉景帝末年(约公元前141年),是汉代文翁主持修建,自建成之日起,便大力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也为文翁后来在蜀地兴办教育打下了经济基础。

如今,湔江堰依旧灌溉着彭州、新都、广汉、什邡等地的农田,还是青白江居民饮用水的供水水源,灌区灌溉面积约16.2万亩,是龙门山系众多小冲积平原平梁分水的杰出代表性工程,满足灌排需求,形成分水灌溉、泄洪排沙,相互依存、共为体系的工程格局。该工程具有地表水(湔江)和地下水(下游泉塘)双水源互济的灌溉工程体系。当地人民还修建了两百余个“自流泉堰”,在干旱时期保障灌溉,展现出古代水资源多源利用的高超智慧。

从远古时代起

蜀人就重视兴修水利

因地制宜建设了许多伟大的水利工程

至今仍福泽后人

在四川有一句话叫做

“天府美自古堰来”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天府古堰吧~

庙堂·江湖

一代代川人前赴后继,兴水利、除水患,造就了天府之国水旱从人、沃野千里。图为都江堰宝瓶口风光(袁博 摄)

“千河之省”四川,水利工程开发较早,可追溯到4000年前,古堰文化深厚。享誉世界的都江堰为千年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现代水利文化的鼻祖”。

东风堰水文化陈列馆由原夹江县手工造纸博物馆改建而成(袁博 摄)

眉山通济堰、夹江东风堰、什邡朱李火堰、彭州湔江堰等水利遗产工程皆历史悠久,承古启今。古代水利工程优秀的治水智慧,为现代四川水利可持续发展提供着历史经验和启示。

新津城南,通济堰拦河坝(周建勇 摄)

蜀人治水的历史可追溯到遥远的古蜀时期。

宝墩古城遗址

宝墩古城遗址是成都平原城市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古蜀人在这片土地上筑城而居、繁衍生息。

近年来,考古人员在古城内不仅发现了内外两重城墙,还在城墙外围发现了宽20余米的壕沟,推测这些城墙与城壕正是4500年前的防洪工程,是成都平原上最早的水利遗产。

郫县古城

在比宝墩古城稍晚的郫县古城,考古人员发现古蜀人在修筑城垣时已采用“竹木护石”技术,用于城墙防水,这一技术也被视为都江堰“竹笼垒石”技术的萌芽。

温江区红桥村遗址

2011年,在成都温江区红桥村遗址,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处距今4000年左右的护岸堤,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成都平原水利设施,成为古蜀人治水的直接证据。

一部古蜀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部成都平原水利史。而这背后的原因,与古蜀多水患不无关系。

水患,一直是古蜀的天敌,历代治蜀者都明白,治蜀必先治水。也正是在那可怕的“洪荒时代”,造就了一批彪炳史册的治水英雄。提及治水英雄,大禹自然独占鳌头。

《禹贡》中就记载有大禹“岷山导江,东别为沱”的治水经验。继大禹之后,蚕丛、柏灌、鱼凫、望帝、丛帝等古蜀王也都为治理水患作出过巨大贡献,并留下了蚕丛祠、柏灌台、鱼凫村、望丛祠等遗迹,供后人凭吊。

人们修建禹王宫纪念治水英雄大禹(向道蓉 摄)

此后,随着李冰修建都江堰,才真正让成都平原从“水乡泽国”变为“天府之国”。在大禹、李冰两位治水英雄的感召下,尔后历代莅川治蜀者中,又涌现出了一系列治水能臣,形成了“治蜀先治水”的宝贵传统。

李冰陵(邹声福 摄)

这其中,既有带领人民修建湔江堰,“灌溉繁田一千七百顷”的西汉循吏文翁,也有强调“以此堰农本,国之所资”,而为都江堰首设“堰官”的蜀汉丞相诸葛亮,还有通过改造府河,成“二江抱城”形胜,令成都跃升为“扬一益二”繁华都市的唐代西川节度使高骈……治水兴川,成为一代代莅川治蜀者前赴后继的使命。

泽世人者,世人永奉。他们的功绩,从未被巴蜀百姓忘记。对于这些治水英雄,川人铸像立祠,长久纪念:朱李火堰附近的大王庙、都江堰上的二王庙、九里堤边的诸葛庙、湔江堰旁的文翁祠等,至今游人不断,表达了川人对他们延续的感恩与怀念。

堰堤·年丰

谈及李冰,世人皆知都江堰,殊不知,其治蜀期间还兴修过多个水利工程,其中就包括这座朱李火堰。

朱李火堰,系李冰为治理古蜀水患而修建的“导洛通山”水利工程的一部分,包括朱堰、李堰和火堰,因外观极似都江堰鱼嘴也被称为“小都江堰”(邹声福 摄)

此堰系李冰为治理古蜀水患而修建的“导洛通山”水利工程的一部分,包括朱堰、李堰和火堰,因其外观极似都江堰鱼嘴,故也被称为“小都江堰”。朱李火堰与都江堰一道,分别扼守住沱江、岷江两大水系,使成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天府之国。

由于堰是通过筑堤来分导水流或排水泄洪的,因此,堰也常被称作“堤”,如位于成都金牛区的九里堤。九里堤原名縻枣堰,为郫江从西北部进入成都城区的防洪工程。

九里堤遗址内重建的诸葛庙(肖蓉 摄)

九里堤据传为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为防成都水患而建。唐乾符年间,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骈在扩建成都罗城时,从郫江上游引水新凿护城河,对九里堤给予维修。如今,虽然九里堤仅存一条长约28米的堤埂,但以其命名的城市街道、遗址公园和学校等,使这一跨越千年的古堰,以另一种形式重现人间。

物换星移,沧海桑田。在数千年的城市改造与建设中,成都早已旧貌换新颜,但尚存一些带“堰”字的地名将江河环绕的成都与岁稔年丰的天府联系了起来。

水润·天府

除了天府古堰中的“超级工程”,众多散布在田间地头的中小型古堰,在治理江河、灌溉农田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促进地方经济的有力保障。

乐山泊滩堰

始建于明末的乐山泊滩堰,自建成以后就为乐山安谷片区的粮食种植提供了丰富可靠的灌溉水源,使安谷一度成为仅次于苏稽的老乐山第二富饶之地,被安谷百姓誉为“母亲堰”。

永和堰

位于绵阳三台的永和堰,由永成堰和郑泽堰两段组成。虽然永成堰早在清乾隆年间就已建成,但当地百姓却对郑泽堰有着不一样的感情。

郑泽堰的修建让旱田变成了抗战粮仓(李春林 摄)

民国时期三台一位书生县长郑献徵,在短短14个月内组织两万余百姓修建而成,百姓感念郑献徵之恩,故称其为“郑泽堰”。该堰的修建,让旱田变成了可以出产大米的抗战粮仓,故也被誉为“中华抗战第一堰”。

“郑泽堰”也被誉为“中华抗战第一堰”(李春林 摄)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一座座天府古堰,滋润了成都平原,谱写了“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盛景,绘就了“九天开出一成都”的繁华。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富足的生活,还造就了成都人安逸乐观、包容豁达的精神。

也正因为有了旱涝保收的富足安逸,才塑造了“自古诗人例到蜀”的文化氛围,才诞生了“百菜百味,一菜一格”的大千川菜,才孕育了“偷得浮生半日闲”的茶馆文化。

今天,川西林盘的提升,“天府蓝网”的建设,无一不是对天府古堰的丰富与传承(向实 摄)

到了今天,从川西林盘的提升,到天府绿道的打造,再到“天府蓝网”的建设,这一系列围绕城市文明重塑与延伸的民生工程,也无一不是对天府古堰的丰富与传承。

时光流转

花重锦官

天府古堰焕新生

治水兴川再扬帆!

本文综合自《四川画报》总第381期

编辑/肖蓉

审核/鲁琴

终审/陈佳楣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2

标签:科技   天府   锦绣   安逸   遗产   工程   世界   都江堰   成都平原   成都   水患   大禹   彭州   乐山   水利工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