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切怀念姑姑李长碧与姑父汪大久
文 / 李后强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今年家里两位老人相继仙逝,悲痛无比!但作为兄长,必须坚强,有痛不能说,谨以此文表达心境,并深切怀念姑姑和姑父。

(我的姑姑与姑父)
(一)双星陨落,长恸于心
2025年的春天尚未走远,我们便在暮春的细雨中送别了敬爱的姑姑李长碧。她于4月30日安详离世,走完了她平凡而温暖的一生。谁曾想,仅仅半年之后,11月19日,与她相守五十五载的姑父汪大久也悄然追随而去。两位至亲在短短数月间相继长眠,如同并蒂花开尽,枝头空余寒风,令我们悲痛难言,心绪久久难平。
他们不是伟人,却以最朴实的方式,书写了最动人的生命篇章。今天,21日,我们在成都东郊殡仪馆翠竹10号厅为姑父送别,不为哀哭,只为铭记——铭记那一段相濡以沫的岁月,那一份深沉无言的亲情,那一颗颗如黄土般厚重、如溪水般温润的心。

(二)岁月回溯,相濡以沫的平凡史诗
1970年,在重庆市云阳县龙洞乡小龙村周家湾,一对年轻人在亲友的祝福中结为夫妻。那一年,没有盛大的排场,只有一颗颗真诚的心,和对未来朴素的期盼。从此,李长碧与汪大久,两个名字紧紧相连,五十五载春秋,风雨同舟,从未分离。
他们用双手在小龙村贫瘠的土地上耕耘希望,养育了一女一子。姑姑李长碧是我父辈中最小的一位,因此也叫“幺爸”,生于1948年4月。她曾经读过万县农校,改革开放后,通过自己努力成为了人民教师和国家公务员。姑父云阳硐鹿人,生于1941年11月。他中学毕业后,学到一技之长,成为农技员和驻村干部,最后成为县农业局干部,经常在我们村检查工作,都称他为“汪同志”或“汪爸”。也就是这个机缘,幺爸与汪爸相识、相恋、成家。如今,他们的儿女学有所成,皆成家立业,枝繁叶茂,这应该是他们一生最欣慰的大事。从周家湾的老屋,龙洞乡的校舍,到云阳县城的居所,再到成都府河音乐花园、机场路成信家园的晚年时光,他们的脚步随着儿女的成长而迁移,但那份对家庭的守护,始终如一。
姑姑李长碧,性格爽朗,手脚勤快。每次我们回家,她总早早张罗饭菜,灶火映红她的脸庞,锅碗瓢盆的交响是家中最温暖的乐章。她亲手搓的汤圆,软糯香甜,是童年最深的味觉记忆;她炒的回锅肉,油亮喷香,总让我们吃得碗底朝天。她话多,爱笑,是家里热闹的中心,家庭发言人,也是我们心中最亲切的“幺爸”。

而姑父汪大久,沉默如山,勤恳如牛。乡邻们都说,他是“老黄牛”——不争不抢,任劳任怨。他话不多,却总在最关键的时刻给予我们最坚实的支持。他从不张扬,却用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责任与担当。他一生听从姑姑的安排,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深沉的爱与信任。他常说:“家,要靠两个人撑。”他用自己的脊梁,默默撑起了这个家的半边天。他爱喝一点小酒,我们每次聚会都要敬他几个小杯,送他一点好酒,这是他最高兴的事,逢人便说,侄儿懂事!
(三)风范长存,仁爱如山的精神遗产
姑父的爱,是无声的。他不会说动听的话,却总在细节里藏着深情。还记得在老家坝上,他悄悄递来一筐刚摘的柑橘,说是“树上最好的”;在云阳县城,他总在我们临行前,默默塞进衣兜几块钱,说“买点吃的”;在成都华阳,他虽身体渐衰,仍关心着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一句“在外头,注意安全”,胜过千言万语。
他常说:“做人要像稻谷,越饱满,头越低。”这句话,是他一生的写照。他谦逊、本分、善良,从不与人争长短,却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他的品格,如山间清泉,不喧哗,却滋养人心。
姑姑的爱,则是热烈的、主动的。她是家里的主心骨,大事小事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她心疼晚辈,总怕我们吃不好、穿不暖。逢年过节,总想把我们喊到一起热热闹闹。她用自己的方式,把爱揉进每一顿饭、每一句叮咛里。她的存在,让家有了暖度,有了笑声,有了归属感。
他们性格迥异,却互补相融。姑姑是火,温暖明亮;姑父是土,厚重包容。他们的婚姻,没有轰轰烈烈的誓言,却有细水长流的陪伴。姑父在姑姑走后仅半年便随她而去,或许不是偶然。那是五十五年相守刻入骨髓的依赖,是灵魂深处无法割舍的牵连。不久前我们一起相聚,他说“我要去与长碧团聚了,想和她打麻将了!”当时我们都批评他不要乱说,必须活过一百岁。没有想到,姑父真的兑现了自己的诺言。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生则同衾,死则同穴”的深情。

(四)化悲为力,哀思与传承
如今,他们已长眠于成都金沙陵园,静听松涛,共沐清风。我们再也听不到姑姑的呼唤,看不到姑父在酒桌上的身影。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份遗憾,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然而,真正的告别,不是遗忘,而是传承。姑姑与姑父留给我们的,不是悲伤,而是力量。
他们教会我们——勤勉是立身之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脚踏实地、勤劳肯干,永远是通往幸福的正道。
他们教会我们——仁爱是家风之魂。亲情无需华丽辞藻,一个眼神,一顿饭,一句叮咛,便是最深的牵挂。
他们教会我们——坚韧是处世之基。面对生活的风雨,不抱怨,不退缩,默默扛起责任,便是最伟大的英雄。

敬爱的姑姑与姑父,您们虽已远行,但您们的精神从未离开。您们的音容笑貌,您们的言传身教,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成为我们前行的明灯。
从此以后,每逢汤圆下锅,每逢稻谷低垂,每逢山风拂面,我们都会想起您们。
您们没有走远,只是换了一种存在方式,您们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愿您们在另一个世界,依旧相伴而行,安详宁静。您们的精神,永垂不朽!
(2025年11月21日写于成都至西安的动车上)
更新时间:2025-11-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