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杂忆》里杭州的桂花糖

大家好,我是梨白,一枚历史和写作萌新爱好者,欢迎关注哦~本文为原创,盗文必究!

今年杭州的桂花因为天气的原因开得格外晚,本来还想着八月十五找个山寺“访”桂花,结果一等就等到了重阳。重阳节前两个周,杭州街边已然有了桂花香,就是天气热了又冷,冷了又热,把“桂花仙子”也弄晕了头。

早上收到队友的信息,说是下到车库,全是桂子香萦绕鼻尖。

真好,看来杭州的深秋真的来了。

说到杭州的桂花,突然想到了高诵芬女士的《山居杂忆》中的杭城桂花,干脆写个小文和大家一起闻书中桂花香。

与其说是桂花香,不如说是高女士成亲时做的桂花糖甜。

书里头说旧时杭州富裕的人家嫁女,都要准备桂花糖作为喜糖。之所以选择桂花糖,是因为“桂”和“贵”同音,“而桂子是一种长生药物”,还能和早生贵子扯上点联系,大家便都喜欢桂花糖。

彼时传统的糖果店里头是有现成的桂花糖卖的,一般就是一包四粒,考究的是六粒。糖果都是红、黄两色,黄色的就是桂花和白砂糖制成,也会有点色素;红色的则是玫瑰,但高女士认为里头的颜色大多是色素,花的含量不高。

当时杭州的习俗是,这个糖不在结婚当天分发,而是在结婚第三天,也就是“三朝”晚上用来宴请宾客时用的。类似我们限你在的习俗,按照“人头”分糖,提前放到杯筷旁边。

普通每位两包,一红、一绿;体面些,则增加至四包,两红,两绿,不过这种人家不多。

这里插一嘴有的没有,很多人在读《山居杂忆》的时候总觉得高女士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我觉得没必要这么想,她只是在陈述她过去的生活,我们作为读者,能够透过她的书籍了解民国时期杭州城的风物习俗,大户人家的旧闻杂事就行了。

时间在前进,世界也在前进,我们应该以一种辩证的眼光看待过去,看待历史。

好,收,继续说回甜蜜蜜的桂花糖。

在当时,高女士的家族在杭州有“高半城”之称,是杭州的望族。

她家嫁女,当然备受瞩目,并且高女士的夫家也是从事工商业,“交游广阔,家族中亲友人数众多”,所以这小小的桂花糖的质量和数量也是要准备充分的,以免被人笑话。

这件事最后由高女士的父亲拍板,“在桂花糖准备方面也要力求出人头地,让人可以赞不绝口。”

别人家的糖有两个颜色,高女士的喜糖就有六个颜色,且人工香精和色素都不要,另外数量一定要充足,争取“三朝”晚上宾客们每个人能够分到四包,且如果夫家需要桂花糖,高女士的娘家也会大量供应。

我们准备的六种桂花糖是:黄的桂花糖,红的玫瑰糖,白的代代花糖,绿的薄荷糖,黑的乌梅糖-统称为桂花糖。

自己制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乌梅可以买现成的,其余五种糖都要经过摘选、分理、拌和、研捣、印制、收干等工序,且糖果选用的花朵采集时间也不一样。

所以在高女士的记忆里,她从十四岁订婚到十八岁出嫁这四年里,每年到了春、秋两季都要出动不少人力制作桂花糖,非常热闹。

下面,咱还是集中说桂花和桂花糖。

高女士家里的园子里就有两棵桂花树,在二楼的阳台就可以采到桂花。

看到这儿,有小伙伴会问,家里种桂花树好不好,这梨白不知道,但是看过一些书,也听长辈们讲,家里种桂花树,有蟾中折桂,金榜题名的意思。

高女士说她还没定亲的时候,桂花开了,除了自家瓶供,还会让家里的男仆采了送到各个房头的亲朋好友处。然而等着订婚做桂花糖后,就是这两棵桂花树的桂花也不够用了。

于是,又让人去在西湖边上的别墅,高庄的几棵老桂花树的桂花也采集来,结果还是不够用,又让人去满觉弄,也就是现在杭城赏桂胜地满觉陇去大量采购桂花,一连买了四年。

光是收集桂花已经很麻烦了,但这才是个开始,还要去蒂去芯,高女士说这事儿只能是家里年轻、眼明、手快的女仆人来做,完事她的父亲和亲戚还会来做“监工”。

挑出来的桂花会倒入白色的纱布袋,浸到酸梅干水里。这个酸梅干水也是有讲究的,买回来将酸梅干外面的盐洗干净,用热水浸泡,直到冷却,酸度适中。

之所以会用酸梅干水浸泡桂花,为的就是保持桂花不褪色,做出来的糖鲜亮、好看、味道足。

处理过的桂花捣成糊状,纯净无杂质的冰糖磨成细粉,两者进石臼子舂到一起,直到没有粘滞感为止。

高女士家里有祖传的糖板模具,类似于做点心的模具,有双喜、双鱼、双钱、元宝等花样,最后就把捣好的桂花糖泥放到印版里压制,桂花糖就做好了。

糖都是提前做的,保存工作也是个大活,会被放到朱红漆的捧盒里。在放糖之前,捧盒里还会先放上小粒石灰,起到干燥、防潮的作用,然后上面放矾纸,再上面摆糖。

糖经过这么一处理,在时间的作用下会慢慢变干、变硬,入口不化,这个才算是好的桂花糖,再用白棉纸包了,三十粒一包,放入石灰箱保存。

这高女士家还真做了统计,六色的桂花糖一共包了一万六千包,总共九万六千粒,这真真是个大工程。

这么用心做的糖也得到了大家的喜欢,三朝高女士的婆家请了中午、晚上两顿酒席,宾客们都一人拿到了四包糖,就这大家还起哄不够,最后只得由“二叔母”承诺明天再拿出三千包糖。

最后高女士在《桂花糖》这一章说到,桂花糖除了在三朝和满月大量送了宾客,最后还多余了一两板扎,一板是四包,一直收在石灰箱子里忘记了。

最后还是她的孩子们十几岁的时候从家里找了出来,并且吃得津津有味,而这个时候已经距离他们做桂花糖过去了二十年了。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山居杂忆》这本书,梨白之前写过观后感,小伙伴们可以到梨白首页搜索,也可以到下方链接了解。

写到这儿,突然又想起了那句,“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所以朋友们有花就看花,有景就赏景,珍惜今天拥有的一切。

参考书籍:

《山居杂忆》

(文中所有图片来自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万分感谢!)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1

标签:美食   山居   杭州   女士   家里   酸梅   乌梅   宾客   桂花树   色素   石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