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的阅读,右上角点击关注我,让我成为您身边的健康守护者。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困惑,每天到底排几次便才算健康呢?
有时候一天跑好几趟厕所,可能会怀疑“是不是身体出问题了”,好几天不排便,又担心自己是不是便秘了。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和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每日最健康的排便次数。
华盛顿大学科研人员在《细胞报告医学》上发表了一项超有意思的研究。
他们对 1400 余名健康成年志愿者展开了调查,研究人员收集了受试者的血液化学、肠道微生物组、遗传学等好多方面的数据,就是为了能全方位地了解排便频率和健康之间的关系。
根据受试者报告的排便次数,他们被分成了 4 组,便秘组,就是每周才排 1 - 2 次,低正常组,每周排 3 - 6 次。高正常组,一天可以排 1 - 3 次,还有腹泻组,通过一番仔细分析,结果还挺让人惊讶的。
便秘组的受试者因为粪便长时间在肠道里待着,里面的微生物把可用的纤维都耗尽了,没办法就只能去发酵蛋白质。这一发酵会产生吲哚硫酸盐,甲酚硫酸盐等毒素。
这些毒素在身体里,时间长了能不影响健康吗?
再看腹泻的受试者,他们大多有炎症,甚至还有肝损伤。腹泻的时候,肠道里的东西排得太快,营养物质都来不及好好吸收,而且肠道黏膜还可能受到刺激,时间一长,炎症就找上门了,严重的还会影响到肝脏。
而那些每日排便 1 - 2 次的受试者,研究人员在他们身上发现了和健康有关的纤维发酵肠道细菌。这就说明,这个排便频率可能对维持肠道健康很有帮助。
除了这个研究,咱们国内专家也有自己的看法。北京大学专家徐志洁医生说,2 - 3 天排1 次,或者 1 天排1 - 3 次,都属于正常现象。这其实给了咱们一个比较宽泛的范围,说明每个人的身体情况不太一样,排便频率也会有所不同。
每日排便 1 - 2 次属于比较理想的状态,不过每日不超过 3 次也都没问题,强调了排便频率在一个合理范围内对健康的重要性。
那为啥排便频率会对健康有这么大的影响呢?这就得从肠道说起。
肠道就像一个“微生物工厂”,里面住着各种各样的细菌。这些细菌有的对身体好,有的可能会捣乱。
当排便正常的时候,肠道里的微生物就能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里工作。
就像一个有序的工厂,原材料能及时进来,产品也能按时出去。
这样有益菌就能好好地发酵纤维,产生一些对咱们身体有益的物质,帮助咱们消化食物,吸收营养。
但是如果便秘了,粪便在肠道里待得太久,就相当于工厂里的原材料堆得太多,把路都堵住了。有益菌没办法正常工作,那些捣乱的细菌就开始活跃起来,发酵蛋白质产生毒素,这些毒素就会随着血液流到全身,影响咱们的健康。
腹泻就好比工厂里的产品生产得太快,还没来得及好好加工就出去了。
这样不仅营养物质吸收不了,肠道黏膜还会受到损伤,炎症就容易找上门。
那怎么知道自己排便次数正不正常呢?其实很简单,你就回想一下自己平时的排便情况。如果每周排便次数在 3 - 21 次之间,也就是平均每天 1 - 3 次,而且排便的时候没有特别费劲,粪便的形状也比较正常,不是特别干硬,也不是稀水样,那就说明你的排便情况基本正常。
要是你每周排便少于 3 次,而且排便的时候很费劲,粪便又干又硬,那可能就有便秘的倾向。
这时候你就得想想,是不是平时喝水太少了,吃蔬菜水果不够,或者运动太少了。
要是你每天排便超过 3 次,而且粪便很稀,像水一样,那可能就得注意是不是有腹泻的问题了。这时候要看看是不是吃坏了东西,或者肚子着凉了。
知道了什么是不正常的排便,那咱们怎么才能保持健康的排便频率呢?
保持每日摄入足够的膳食纤维,这是肠道的"黄金调度员",膳食纤维不是简单的"粗纤维",而是分为可溶性纤维和不可溶性纤维的复合型团队。
可溶性纤维遇水形成凝胶,像海绵一样吸附胆固醇和糖分。
不可溶性纤维则像刷子,刺激肠壁蠕动。两者以2:1的比例搭配,才能让粪便保持"香蕉状黄金标准"。
肠道菌群对纤维的分解会产生短链脂肪酸,这种物质不仅能调节免疫系统,还能刺激肠黏膜分泌黏液,形成天然润滑层。当膳食纤维摄入不足时,肠道菌群会分解肠黏膜蛋白充饥,导致黏液层变薄,引发便秘或炎症性肠病。
我们根据我国营养标准,建议成年人每日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注意我我们要慢慢地增加摄入量,突然大量摄入可能会引发胀气。
还要注意保持肠道水分充足,粪便含水量直接影响排便难度。
当水分低于65%时,粪便变得干硬如石,超过75%则可能引发腹泻。肠道通过渗透压梯度精准调控水分吸收,这个过程的平衡点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肠道转运时间和电解质浓度。
快速转运时如腹泻,肠道来不及充分吸收水分,转运过慢时如便秘,结肠会过度吸收水分。电解质的钠钾泵系统就像微型水泵,维持着细胞间的水分平衡。脱水状态下,肠道会启动节水模式,进一步加重便秘。
科学补水技巧,晨起空腹喝300ml温水,激活肠道蠕动反射,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采用少量多次策略,就像给肠道安装智能恒压系统,保持液压稳定。
我们应该保持运动节律,人体存在"胃肠运动节律",受迷走神经和肠神经系统双重调控。我们保持健康运动,也会带动肠道蠕动趋向于节律性,更重要的是,保持比较规律的运动还可以增强腹肌力量,对于提高我们的腹压也有积极影响,可以有效帮助我们辅助排便,同时促进肠系膜血液循环,为肠道细胞输送更多氧气和营养。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人体从平躺转为站立时,重力作用使结肠内粪便向直肠移动。
配合规律的排便时间如晨起或餐后,能形成条件反射式的排便模式。运动缺失会导致肠道动力不足,就像发动机长期闲置会生锈。
每日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加入核心肌群训练,避免久坐,每小时起身活动2分钟。建立"运动-消化"的正向循环,让肠道成为精准的生物钟。
保持正确的排便姿势,人类肠道存在"肛直角"结构,直肠与肛管形成约90度夹角。蹲姿时,髋关节屈曲使肛直角增大至126度,直肠腔径扩大30%,排便阻力显著降低。坐姿时需额外施加腹压,长期可能导致盆底肌功能异常。
现代马桶设计导致"被动坐姿",建议采用"30度前倾位",脚下垫高15-20cm,身体前倾30度,模拟自然蹲姿。这种姿势能激活耻骨直肠肌松弛反射,减少排便用力时间。
排便时保持脊柱中立位,避免含胸驼背;控制屏气时间不超过10秒,防止血压骤升。使用防滑垫确保安全。就像给肠道安装力学优化装置,让排泄过程更符合人体工程学。
另外情绪状态也会影响排便,压力激素皮质醇会抑制肠道蠕动,焦虑状态下的"脑肠轴"紊乱可能导致便秘或腹泻交替。
尝试每天5分钟深呼吸练习,激活副交感神经"休息"模式。记住肠道是第二个大脑,给它一个轻松的工作环境。
掌握这四个维度,你的肠道将开启智能排废模,从今天开始,用科学方法驯服你的肠道,让每一次排便都成为身心舒畅的仪式。
我们还要注意排便时出现一些异常现象,要及时去医院进行筛查。
如果我们在排便过程中发现大便形状出现改变,例如之前排便时都是香蕉状,突然变成了面条状,这种情况要注意了,可能是肠道内存在一场肿块堵塞排便通道。
另外,如果我们在排便过程中发现出现便血现象,要及时排除是否是痔疮疾病导致的,如果不是痔疮怀疑是否是其他肠道疾病,或者是恶性肠道疾病,建议及时去医院进行一个肠镜检查或者是肛门指检。
最后要提醒大家,如果出现排便习惯突然改变,我们也要注意是否是肠道疾病,如果之前都是一天排一次,或者是两天排一次,突然之间一星期只排便了一两次,或者是一天当中排便三四次,这就属于排便习惯突然改变,这种情况有可能是肠道内的一些恶性组织刺激导致的,我们也建议及时去医院进行筛查。
人体每日最佳排便次数并无绝对标准,通常1-3次或每1-3天1次均属正常。
关键在于排便规律,粪便成形软硬适中,且无腹痛、腹胀等不适。若你符合这一规律,说明肠胃蠕动与消化功能协调,肠道微生态平衡,恭喜你拥有健康的肠胃状态!
文献参考:
[1]《Cell子刊 | 每天到底多少次?研究发现每天排便一次或两次对身体产生最佳效果》.iNature.2024年07月22日
[2]《一天有2个“黄金排便时间”,便秘的人有希望了》.生命时报.2023年11月06日
更新时间:2025-08-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