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巢咖啡的中国“困局”

10月16日,雀巢集团发布了2025年前9个月财报。财报数据显示,集团总销售额达659亿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5652.77亿元),有机增长率为3.3%,所有大区和全球直管业务均实现了正增长。

雀巢集团首席执行官费耐睿在财报中强调:“推动以实际内部增长率拉动的业务增长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一直以来都在加大投资力度以实现这一目标,且成果已初步显现。”

从品类划分来看,咖啡和糖果业务成为了有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咖啡业务展现出难得的韧性,在前9个月内的实际内部增长率保持正值,这与部分品类的下滑形成鲜明对比。

《观澜商业评论》注意到,雀巢的全球咖啡布局仍在持续扩张。就在今年9月,雀巢巴西公司宣布,将在2025年至2028年间投资约10亿雷亚尔(约合13亿元人民币),用于现代化改造和扩建位于巴西圣保罗州阿拉拉斯的速溶咖啡工厂。

这一系列数据与投资动向,似乎描绘了一家正处于稳健发展轨道的全球食品巨头形象。然而,表面向好的全球业绩背后,雀巢在中国市场正经历着严峻的渠道管理与合作关系危机。

1

经销商危机,渠道矛盾集中爆发

雀巢咖啡在中国市场正面临一场深层次的渠道信任危机。

今年4月,华南数位经销商携带详实的对账资料前往雀巢中国总部,就长期拖欠的市场费用进行交涉。

经销商老张从2022年开始代理雀巢的即饮咖啡饮品。他对这个国际品牌最初充满信心,但后来他发现他陷入了一套“先卖货后算账”的被动局面。

因为与通常快消厂商在出货前明确给予经销商促销费用支持的做法不同,雀巢采取的是相反做法:先要求经销商不计利润冲量出货,事后再视情况给予费用补贴。

这就意味着,经销商必须先行垫付市场促销成本,等卖完货再向厂家“报销”差价。

以大单品丝滑拿铁为例,按照合同,老张进货每箱62元,而市场零售价本应在每箱64元以上才能有基本利润。但为了完成任务,他经常不得不按每箱56-58元的价格抛货,每卖一箱就亏好几块钱。短短三年时间,这笔倒挂亏损越滚越大。

到2023年底,老张估算自己被拖欠的各类费用已高达五六十万元。在一次私下会面时,华南地区七八个经销商凑在一起算账,发现大家垫付未归还的费用加起来竟超过千万。

“而且我们几个还不算大客户”,老张补充道,据他所知广东还有两家更大的代理商,有的被欠了几百万元。

对于这些经销商的“讨债”,雀巢中国的一位高级负责人并未否认拖欠费用一事,但对于累积下来的欠款,公司最多只愿意支付50%。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雀巢首次出现类似情况。早在2017年,公司就曾欠下上百家经销商的费用,最后也是按“五折”结算了事。

历史问题重演,暴露出了雀巢在渠道管理上缺乏根本性改革。

危机正在引发连锁反应,部分经销商开始抱团维权,甚至转投竞品。而雀巢推出的整改措施,包括重构渠道价值链、推动经销商向“运营商”转型等,尚未能有效挽回渠道信心。在江苏等试点市场,虽然通过赋予经销商产品组合自主权取得一定成效,但就整体而言,渠道生态修复仍需时日。

《观澜商业评论》认为,这场危机本质上是对传统快消品分销模式的拷问。在渠道碎片化、数字化程度不断提升的中国市场,雀巢长期依赖的“压货式”销售已难以为继。而如何重建与渠道伙伴的信任关系,平衡短期业绩与长期发展,将成为这家食品巨头在华经营智慧的关键课题。

2

价格体系紊乱,渠道管理失控

事实上,单纯的费用拖欠背后,是雀巢咖啡在中国市场整个价格体系的系统性危机。这种危机主要体现在三个相互关联的层面:价格倒挂的常态化、渠道冲突的制度化,以及品牌价值的持续损耗。

所谓价格倒挂,通俗讲就是进价高于卖价、出货每箱亏本。在正常市场中这是非理性状态,但在过去两年间,雀巢咖啡的经销商们却把倒挂当成了“家常便饭”。2022-2025年间,雀巢咖啡出厂价累计上调超过15%,但终端零售价却逆势下跌20%以上。

这种反常现象源于公司畸形的销售考核机制——基层销售为完成KPI,经常要求经销商以低于成本价30%-50%的价格“冲量甩货”。以丝滑拿铁为例,经销商进货价62元/箱,却被要求以56-58元出货,每箱亏损4-6元。这种饮鸩止渴的销售策略,直接导致市场价格体系崩盘。

经销商们发现,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源在厂家自身的渠道管控上。一方面,雀巢自营电商平台频繁开展“半价促销”,形成对线下渠道的直接冲击。另一方面,公司对“特许经销商”实行差异化补贴政策,某些特渠客户单箱补贴高达普通经销商3倍。

这种政策失衡催生了大规模的跨区窜货现象——福建某特渠客户在超额补贴刺激下,年销量从1万件暴增至5万件,过剩库存最终以低价倾销至广东、广西市场。据经销商反馈,2025年华南市场“飞货”占比已超过正规渠道销量的30%。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数字化时代传统渠道管理模式的失效。雀巢在中国建立的22个销售分公司、6个专业销售团队体系,本应实现渠道精细化管理。但在实际运作中,各渠道间缺乏有效协同,电商、特渠与传统经销商形成“三国杀”局面。

此前,雀巢虽然也提出过从“推式”(push)向“拉式”(pull)的营销转型,但在执行层面仍延续着“重压货、轻动销”的旧模式。

这种渠道管理的失控与价格体系的紊乱,不仅损害了经销商利益,长远来看也在侵蚀雀巢咖啡的品牌价值。

这种混乱正在产生多重负面影响:经销商利润率已从2019年的8%降至了2025年的2%以下;超过40%的核心经销商考虑缩减业务或转投竞品。更严重的是,频繁的价格战已开始削弱品牌溢价能力——第三方调研显示,雀巢咖啡的品牌价值指数在2025年下降了12个百分点。

显然,这种渠道管理的失控与价格体系的紊乱,不仅损害了经销商利益,也在侵蚀着雀巢咖啡的品牌价值。

3

自救与改革,挑战与机遇并存

面对大中华区的市场挑战,雀巢并非毫无动作。

2025年7月履新的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凯思(Kais Marzouki)主导推行“4D战略”——决策在中国、为中国设计、以中国速度交付、迎合中国数字化趋势,这一战略正在重塑雀巢在华业务模式。

在产品端,雀巢2025年对咖啡业务线实施了系统性升级:技术层面推出采用微研磨冻干技术的金牌冷萃黑咖啡,解决传统速溶咖啡冷水难溶的痛点;配方层面将经典1+2速溶咖啡升级为阿拉比卡与罗布斯塔双豆拼配,提升风味层次。

品牌营销方面签约奥运冠军樊振东,通过其“拼搏向上”的形象传递“更有味,更敢为”的新品牌主张。这些创新举措显示出雀巢正试图摆脱“传统速溶咖啡”的刻板印象,向年轻化、高端化转型。

不过,产品端的发力尚未能抵消渠道问题的负面影响。2025年前三季度,大中华区有机增长率下滑6.1%,其中定价因素拖累达3.2个百分点。新管理团队虽然推行“去库存化”政策,减少对经销商的压货要求,但历史遗留的渠道信任危机仍在发酵。

此外,雀巢虽然调整组织架构,增强了大中华区决策自主权,将菲律宾市场成功的“深度分销”经验本土化改造。但这种转型面临巨大挑战:一方面要维持现有渠道稳定,另一方面要构建数字化新渠道,在资源分配上存在明显矛盾。

与此同时,市场格局的变化正为雀巢带来压力。瑞幸咖啡47%的增速与星巴克2%的同店增长形成鲜明对比,而雀巢咖啡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持续被蚕食。更关键的是,其咖啡业务收入占比全球仅4%,与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咖啡消费市场的地位严重不匹配。

显然,当前的雀巢咖啡已然走到十字路口,眼前是一条既充满挑战又蕴含机遇的征途。若需要更彻底的改革:既要解决渠道积弊,重建经销商生态;又要加速产品创新,把握消费升级机遇;更需在组织架构和决策机制上真正实现“在中国、为中国”的本土化承诺。

这场转型不仅关乎雀巢在大中华区的业绩复苏,更关乎这家跨国巨头能否实现如其全球CEO费耐睿所说的“使雀巢成为一个更精简、更高效、更数字化的组织,确保雀巢未来在行业中的领导者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0

标签:美食   雀巢   困局   中国   咖啡   渠道   经销商   市场   费用   危机   中国市场   业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