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真的是一个控烟志愿者?为何推送的“尼古丁袋”危害更大?

#你觉得鲁迅抽烟墙画会误导青少年吗#鲁迅抽烟墙画位于绍兴鲁迅纪念馆附近,是鲁迅故里的标志性景观之一,用木刻形式表现,落成至今已有 22 年之久。

说实话,近代历史上,鲁迅烟瘾很大是历史事实,郁达夫在《回忆鲁迅》中提及他 “烟瘾一向很大”,鲁迅自己也在书信中坦言 “每天三十至四十支烟”。墙画只是如实还原其生活状态,展现的是 “生活化的鲁迅”,让这位文学巨匠更具烟火气,并非是在刻意塑造抽烟这一 “不良示范”。

值得一提的是,青少年不会因一幅历史人物画像就改变对吸烟有害的科学认知,鲁迅作为文学家和文化名人,其形象也不应和容易引发模仿的娱乐明星等同看待。当下青少年对 “吸烟有害健康” 的认知,更多源于家庭日常的引导、学校系统的健康教育,以及公共场合随处可见的控烟标识。

客观点讲,投诉者孙女士自称是一名控烟志愿者 ,其给出的表面理由是墙画有引导人室外聚集抽烟危害他人健康的风险,还可能误导青少年。从这一表述来看,她似乎是站在维护公共健康与青少年成长环境的角度出发。孙女士提及原画是鲁迅在自家室内抽烟,而墙画去掉背景后,容易让人误解为在室外抽烟,进而可能诱导人们在室外聚集吸烟。

然而深入探究,背后或许存在其他目的。在当今 “流量为王” 的时代,部分人会为了获取关注而制造话题。鲁迅作为极具影响力的文化名人,对其相关事物提出质疑或投诉,极易引发大众的关注与讨论。孙女士在社交平台发文并向政务平台投诉,这一系列行为可能在无意间利用了鲁迅的知名度,达到吸引眼球的效果,不排除有借此获取流量的可能性。

另外,从行为本身的偏激程度来看,罔顾鲁迅抽烟这一历史事实,仅抓住墙画可能存在的微小 “弊端” 大做文章,甚至要求将鲁迅的经典夹烟形象更换为右手握拳,这种做法显得有些极端。这也许反映出投诉者在认知上的偏差,她未能全面、客观地理解鲁迅形象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而只是从自己片面的控烟视角出发,试图改变一个已经深入人心的经典形象,这种行为也可能是其滥用投诉权的体现,通过投诉来满足自己在控烟理念上的 “绝对正确性”。

此外,有知情者了解到,投诉者孙女士通过社交平台上频繁推送尼古丁袋,然而,据了解,所谓的尼古丁袋的危害很大,特别具备依赖性的特征,说白了和吸烟或吸毒的性质都一样具备成瘾性,尼古丁袋甚至还对呼吸系统刺激、心血管损伤、代谢干扰等问题,甚至于还会引发口腔健康问题。

准确的来说,尼古丁贷的特性是通过激活大脑奖赏回路导致依赖,长期使用可能出现焦虑,也会烦躁等戒断症状等。

尼古丁袋第二个特性,会损伤呼吸道黏膜,引发咳嗽、咳痰等症状,并增加慢性阻塞性肺病风险等。

尼古丁袋第三个特性,会导致使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长期使用可能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增加心肌梗死、脑梗死等疾病风险。

对于尼古丁袋种种危害,相关从事法律专业人士表示,尼古丁在中国被列为毒品之一,受到国家管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不得生产、销售、运输、储存、使用尼古丁等毒品物质。这一规定明确指出了尼古丁的管制性质,违反者将承担法律责任。

最关键的是,尼古丁属于管制,其中含有尼古丁的尼古丁袋在中国也是不合法的。无论是生产、销售还是使用,都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未经许可的尼古丁袋将被视为非法产品,相关行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的规定,未经许可经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专营、专卖物品或者其他限制买卖的物品的,情节严重的,可能会被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因此,对于违反尼古丁管制规定的行为,将面临严重的法律后果。

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所有信息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1

标签:历史   尼古丁   志愿者   鲁迅   孙女   青少年   管制   形象   室外   法律   认知   烟瘾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