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芯片让美国睡不着!40%产能意味着什么?导弹医疗全依赖

当一位美国国家安全专家对着中国基础芯片产能大喊“偷家”时,我们或许该思考:全球产业链的齿轮究竟是被“恶意操控”,还是在市场规律下自然咬合?胡佛研究所研究员迈克·库肯近期在《金融时报》的长篇警告,与其说是对中国科技崛起的焦虑,不如说是给美国产业政策开出了一张自相矛盾的药方——一边喊着“自由市场”,一边跪求政府“打钱”;一边渲染“中国威胁”,一边暴露自身产业链的脆弱。

库肯的核心论点很明确:中国占据全球近40%的基础芯片产能,2030年前还会扩大,这意味着美国的汽车、导弹、医疗设备都将被中国“掐脖子”。他甚至危言耸听:“放弃基础芯片控制权,等于让出美国军火库。”这番话看似逻辑严密,却经不起三个追问:基础芯片的“中国产能”从何而来?所谓“依赖危机”是事实还是炒作?美国的“解决方案”为何自相矛盾?


一、“基础芯片”不是过时货,但“中国威胁论”是老套路

库肯反复强调“成熟制程≠过时”,这话没错。28nm及以上芯片确实是现代工业的“毛细血管”:汽车的自动驾驶模块、医疗设备的传感器、电网的智能控制系统,甚至F-16战斗机的飞控系统,都离不开这类芯片。但他刻意回避了一个关键问题:中国为何能占据40%的产能?

答案藏在全球产业链分工的基本逻辑里。成熟制程芯片技术门槛相对较低,但对生产规模、成本控制、供应链稳定性要求极高。中国凭借完整的工业体系、工程师红利和基础设施优势,逐渐成为全球电子制造中心,芯片需求自然催生产能扩张。这不是“垄断”,而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当欧美企业专注于利润更高的先进制程时,中国企业通过技术迭代填补了成熟制程的缺口,甚至将其做成了“性价比之王”。

库肯渲染“每一枚导弹都依赖中国芯片”,却不提另一个事实:美国在高端芯片领域仍占绝对优势。全球70%的EUV光刻机由荷兰ASML供应,而ASML的核心部件依赖美国技术;台积电、三星的5nm以下先进制程,美国企业占据关键设备和材料供应链。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链格局,本质是全球化的必然产物。美国一边享受着中国成熟制程的低成本红利,一边指责中国“垄断”,未免过于双标。

二、“依赖危机”的真相:谁在真正依赖谁?

库肯最担心的“军事安全漏洞”,其实是个伪命题。以F-16战斗机为例,其核心航电系统确实需要芯片,但美国国防部早有“供应链安全清单”,关键武器的芯片采购一直优先选择本土或盟友企业。退一步说,即便部分民用级芯片来自中国,也不存在“中国掌控开关”的可能——芯片是通用元器件,而非可编程的“后门武器”。这种将商业产品政治化的炒作,本质是为“产业保护”找借口。

更讽刺的是,库肯提到“西方原本以为中国融入供应链会避免冲突,现在发现算盘落空”。这暴露了西方长期的霸权思维:只允许中国做“低端工厂”,不许中国在关键领域自主创新。事实上,中国从未寻求“去全球化”,反而是美国通过《芯片法案》《301调查》等手段强行“脱钩”。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成熟制程芯片仅占其消费量的18%,而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半导体设备占比超过35%。到底谁更依赖谁?

库肯呼吁美国企业“披露芯片供应链”,这招并不新鲜。2023年美国就要求台积电、三星等企业提交商业数据,试图通过行政手段干预市场。但全球供应链的复杂性远超想象——一颗汽车芯片可能涉及美国设计、台湾制造、中国大陆封装测试,强行拆分只会推高成本、降低效率。正如雷蒙多坦言:“遏制中国是徒劳的,制胜的唯一途径是创新。”

三、“打钱”就能解决问题?美国产业政策的致命漏洞

库肯的核心诉求很直白:美国政府要“打钱”,要学中国搞产业政策。他抱怨《芯片与科学法案》对基础芯片投资太少,却忘了自己当年作为法案推动者,为何只盯着先进制程。这种“马后炮”式的指责,恰恰暴露了美国产业政策的短视:要么沉迷“技术霸权”,要么陷入“恐慌式跟风”,从未真正尊重产业链规律。

中国在成熟制程领域的优势,并非靠“巨额补贴”。以中芯国际为例,其28nm良率从2019年的70%提升至2024年的95%,靠的是工程师团队对工艺细节的打磨,而非单纯的资金堆砌。反观美国,《芯片法案》拨款520亿美元补贴先进制程,却对基础芯片仅象征性投入10亿美元,这种“重高端轻基础”的思路,注定难以奏效。

库肯还拿“中国补贴”说事,却选择性忽视美国自己的“产业政策传统”。从19世纪的铁路建设,到20世纪的阿波罗计划,再到今天的《芯片法案》,美国从未放弃过政府对产业的干预。如今却对中国正常的产业升级指手画脚,本质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四、真正的危机:美国正在失去产业链话语权

库肯的焦虑,本质是美国在全球产业链中话语权旁落的缩影。过去十年,中国不仅扩大了成熟制程产能,更在设备、材料等领域实现突破:中微公司的刻蚀机进入台积电产线,沪硅产业的12英寸硅片通过验证。这种“全链条突破”让美国意识到:靠封锁无法阻止中国进步,反而会倒逼中国建立自主生态。

更关键的是,成熟制程芯片的竞争,从来不是“零和博弈”。全球每年芯片市场规模超过5000亿美元,成熟制程占比约60%,足够容纳多家企业竞争。中国企业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反而让汽车、医疗、能源等行业受益——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价格下降15%,部分原因正是中国芯片的规模化供应。这种“普惠性创新”,恰恰是美国应该学习的,而非抹黑。

结语:与其恐慌“偷家”,不如正视现实

库肯的文章与其说是“警告”,不如说是一面镜子:照出了美国对自身产业政策的迷茫,也照出了全球产业链的客观规律。中国在基础芯片领域的发展,不是“偷家”,而是“补课”——补全球化分工中本就该有的位置。美国与其沉迷“安全焦虑”,不如放下霸权思维:先进制程和成熟制程不是“大脑”与“拳头”的对立,而是产业链的左膀右臂。只有合作共赢,才能让芯片真正成为推动人类进步的工具,而非地缘博弈的武器。

毕竟,当F-16的导弹需要芯片,医院的心电图机也需要芯片,人类的共同利益,永远比零和博弈更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7

标签:科技   美国   产能   导弹   中国   芯片   医疗   三星   产业链   产业政策   成熟   基础   全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