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还没到,月饼市场却分出了明显的分界线。
一边是网红月饼火到限购,代购凌晨 4 点多排队,甚至是需要加价才可以购买。
一边是传统月饼陷入销量困局,需要内部人员去冲KPI,有的厂家甚至是破产关门。
同样是月饼,怎么两方的表现差这么多?
就说杭州法净寺的素月饼,今年因为灵隐寺、法喜寺没出同款,人流全涌了过来。
60 元 8 个的盒装,刚开始代购加 20 元就能卖。
后来停售了,直接涨到 88 到 128 元,溢价超 100%。
而且这些网红款大多不搞花里胡哨的包装,价格亲民,还能满足大家买个特别款的心理。
比如胖东来 350 元的礼盒,靠口碑就秒光。
和传统月饼礼盒的外面好看、东西不怎么好吃,形成了鲜明对比。
现在买月饼的主力是年轻人,他们的需求早就变了。
以前中秋送月饼讲究礼盒够档次、够贵。
现在大家更在意“值不值”“健不健康”。
京东的数据显示,今年近 60% 的人喜欢简约包装,73% 的人会看成分。
低糖、无添加的月饼卖得特别好。
反观很多传统月饼,还在靠华丽礼盒撑场面。
价格虚高,口味也还是老几样,自然没人买账。
广州有个做月饼代工的销售经理说,现在每粒月饼出厂价比 2016 年降了 40%。
毛利压得极低,很多年销售额两三千万元的小厂直接关了。
就连北京、济南的一些酒店,都让保安、保洁员去卖月饼冲 KPI。
这也能看出来传统月饼生意有多难。
其实不是大家不爱吃月饼了,而是传统款没跟上年轻人的节奏。
比如现在流行的流心、低糖口味,不少老品牌跟进得太慢,慢慢就被市场冷落了。
从今年的月饼行情能看出来,消费逻辑已经彻底变了。
不再是中秋必须买贵的月饼,而是买自己想吃、觉得有意思的月饼。
像上海龙华寺的素月饼,就很懂这个道理。
不光做月饼,还搞素斋、青团,开了工厂店,线上代购也做得红火。
一盒 4 个卖 40 多到 60 多块,销量超 2 万件。
既有特色,又搞出个规模化,这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反观那些提前停产的传统品牌,与其抱怨行情差,不如想想怎么调整。
比如少搞点华而不实的包装,把成本用在口味创新上,多推出低糖、健康的款式;
或者像网红款那样,找到自己的 “记忆点”。
比如结合地方特色、文化元素,让月饼不只是中秋的仪式感道具。
而是大家真的愿意吃、愿意分享的美食。
毕竟大家对中秋的情怀还在,对月饼的爱也没消失。
只是需要商家用新方式把这份爱“找回来”。
更新时间:2025-09-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