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历史脉络,领略人文魅力
陈仓区,这座位于关中平原西部的古老城邑,宛如一部承载着千年记忆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岁月的沧桑与辉煌。它的历史、地理、人文环境相互交融,共同绘就了一幅独特而迷人的画卷。
陈仓区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远古时期。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开启了文明的曙光。夏商时期,陈仓属于雍州之地,见证了早期华夏文明的发展。西周时,这里是周王室的重要领地,众多诸侯封国林立,为陈仓的历史增添了丰富的色彩。秦文公十六年(前750),大胜戎人,扩地至岐,十九年(前747)筑陈仓上城而居 ,陈仓之名自此载入史册。秦孝公时设陈仓县,县治在今宝鸡市东,以陈仓山得名,此后历经多个朝代的更迭,陈仓县的归属和名称虽有所变化,但始终是关中地区的重要行政区域。
唐至德二年(757年),正值唐肃宗在位,彼时安史之乱的硝烟仍未散去,整个大唐山河动荡、局势飘摇。相传,唐肃宗驻跸陈仓时,听闻陈仓山(今鸡峰山)传来“石鸡啼鸣”的声响 ,声传十余里,且这石鸡啼鸣之景十分奇异,众人皆觉不凡。在古代,鸡鸣常被视为吉祥之兆,石鸡啼鸣更是罕见,唐肃宗认为这是上天降下的祥瑞,预示着大唐将迎来转机,平定叛乱、重归太平。
为了纪念这一祥瑞之兆,唐肃宗大笔一挥,赐名“宝鸡”,寓意“宝地吉祥,神鸡护佑” 。此后,陈仓便正式更名为宝鸡,这个名字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和祝愿,沿用至今。
除了官方的说法,民间也流传着唐玄宗时期“石鸡啼鸣”的故事。公元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叛军一路势如破竹,破关入陕,唐玄宗匆忙带着一行人等仓皇出逃。当他们逃到陈仓时,后面的叛军紧追不舍。唐玄宗身心俱疲,绝望地扑到在地,失声痛哭道:“命休此矣。” 就在众人陷入绝境之时,忽然飞来两只山鸡,在众人头顶盘旋之后,缓缓朝着陈仓山顶飞去。众人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赶忙跟着山鸡来到陈仓山顶,躲入庙中。此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叛军追到此处时,天空突然降下冰雹,倾泻不停,砸得叛军狼狈不堪,只能溃退而去。逃过一劫的唐玄宗感慨万分,脱口而出:“陈仓,宝地也;山鸟,神鸡也。”此后,陈仓便因玄宗御口金言,改名为宝鸡,陈仓山也开始被称为鸡峰山。因“石鸡啼鸣”之祥瑞,陈仓县改为宝鸡县,寓意吉祥,这一名称一直沿用到2003年,撤县设区后,成为如今的宝鸡市陈仓区。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众多重大历史事件如璀璨星辰,照亮了陈仓的历史天空。
楚汉相争时期,刘邦采用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出其不意地从陈仓出兵,迅速平定三秦,为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基础。时值秦朝末年,刘邦的部队首先进入关中,攻进咸阳。但势力强大的项羽进入关中后,逼迫刘邦退出关中,刘邦只得率部退驻汉中。为麻痹项羽,刘邦退走时将汉中通往关中的栈道全部烧毁,表示不再返回关中。公元前206年,刘邦已逐步强大起来,派大将军韩信出兵东征。
韩信先派部分兵力,大张旗鼓地去修复已被烧毁的栈道,摆出要从原路杀回关中的架势。关中守军闻讯,密切注视修复栈道的进展情况,并派主力部队在这条路线的各个关隘要塞加紧防范。而韩信暗中却派一支部队绕道到陈仓,发动突然袭击。由于项羽军队的注意力被吸引到栈道一线,陈仓防守空虚,汉军一举击溃敌军,平定三秦,为刘邦统一中原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不过,据现代一些学者研究,“明修栈道”一说最早出自元代戏文,在《史记·淮阴侯列传》《曹相国世家》以及《樊郦灌滕列传》等记载中,韩信兵出关中时并无“明修栈道”的描述,实际上应为樊哙、灌婴等人率兵从祁山道佯攻陇西地区,韩信部从古陈仓道奇袭陈仓,从而夺取了关中之地。但无论如何,“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作为一个经典的军事谋略故事,早已深入人心,并在后世的军事、政治、商业等领域被广泛借鉴和运用。
这一军事奇谋,不仅展示了韩信卓越的军事智慧,也让陈仓成为中国军事史上的重要地标。
三国时期,陈仓成为魏蜀两国争夺的战略要地。诸葛亮多次北伐,其中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出散关,包围陈仓。魏将郝昭在此据守,以千余兵力成功抵御了诸葛亮数万大军的进攻,双方激战二十余日,诸葛亮因粮尽而退兵。
这场陈仓之战,充分展现了郝昭军事才能和陈仓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郝昭,字伯道,太原人,是东汉末年至曹魏初年的著名将领。
郝昭少年从军,屡立战功,升为杂号将军。延康元年(220年)五月,西平曲演勾结附近几郡制造动乱,郝昭和苏则引诱曲演会面将其斩首,又和毌丘兴一起进攻张掖郡的张进,杀了张进,河西各郡全部平定。之后郝昭镇守河以西地区十余年,当地人民和外族都服从他。太和元年(227年),曲英叛乱,杀害临羌县的县令和西都县的县长,郝昭和鹿磐前去讨伐,斩杀曲英。
太和二年(228年),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包围陈仓。郝昭奉命镇守陈仓,以千余兵众抵抗诸葛亮数万大军。诸葛亮派郝昭同乡人靳详劝降,被郝昭拒绝。诸葛亮攻城,郝昭用火箭烧云梯,用绳子系石磨击毁冲车,又在城内修筑城墙、挖横向地道拦截汉军的地道,使诸葛亮各种攻城器具都无法奏效。昼夜攻守相持二十多天,诸葛亮因曹真派遣的费曜领援军到来而退军。
战后郝昭被魏明帝封为关内侯,不久后染疾而逝。
而陈仓之战也成为三国历史中的经典战役之一。
陈仓区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它南依秦岭,北靠陇山余脉,渭河穿境而过,形成了“三面环山,中部低平,向东敞开”的独特地貌。秦岭作为中国地理上的重要分界线,不仅阻挡了北方冷空气的南下,还为陈仓带来了丰富的降水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这里的太白山,海拔3771.2米,是秦岭山脉的主峰,也是中国大陆东半壁的最高名山。山上终年积雪不化,景色壮丽,吸引着众多游客和登山爱好者前来观赏和挑战。陇山余脉则以其雄浑壮阔的山势,赋予了陈仓一种豪迈的气质。而渭河,作为黄河的最大支流,它宛如一条银色的丝带,滋润着陈仓的大地,孕育了灿烂的农耕文明。渭河流域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为陈仓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丰富的历史底蕴,让陈仓区县留存下众多珍贵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存,犹如一颗颗明珠,镶嵌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姜太公钓鱼台,位于陈仓区天王镇境内,南依秦岭,北望渭水,是中国钓鱼始祖之乡。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相传是姜子牙隐居垂钓之地。当年,姜子牙在此直钩钓鱼,愿者上钩,最终引得周文王前来拜访,两人相见恨晚,周文王拜姜子牙为太师,姜子牙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父子,兴周灭商,成就了一番霸业。如今,钓鱼台已成为一处著名的旅游胜地,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寻历史的足迹,感受姜太公的智慧和风采。
李茂贞墓,位于宝鸡市北塬飞机场西端的陵原乡陵原村,距宝鸡市区2.5公里。李茂贞是唐末重臣,卒于公元924年,被封为秦王。
准确来说,李茂贞是唐末至五代时期统领一方的军阀,也可算是唐末的重要人物。
李茂贞原名宋文通,深州博野(今河北蠡县)人。他早年在博野军任职,因击败黄巢起义军有功,被提拔为神策军指挥使。之后,他又因护驾唐僖宗、击杀叛军李昌符等功劳,被任命为凤翔陇右节度使,获封陇西郡王。随着势力逐渐强盛,他开始割据一方,扩充地盘,与朝廷发生多次冲突,还曾联合其他藩镇进犯京师,干预朝政。唐天复元年(901年),李茂贞晋爵岐王。唐亡后,他虽未称帝,但扩建王府,设置文武百官,以皇帝的仪仗形式自居。后梁时期,他的势力范围有所缩减。后唐建立后,李茂贞上表称臣,被封为秦王,不久后去世,谥号“忠敬”。
李茂贞在唐末藩镇割据的局面中,是一股重要的政治军事力量,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较大影响。
其陵墓为“同茔异穴”,一号地宫为李茂贞墓,分为南北两段,两侧均设有耳室,陈列着许多珍贵的陪葬物;二号地宫为夫人刘氏的墓。
这座陵墓不仅是研究唐末五代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也展示了当时的丧葬文化和艺术水平。
陈仓古城原有二城,一为上城,在今宝鸡市斗鸡台东北,为秦武公所筑,内有羽阳宫;一为下城,紧靠上城以东,为三国时期魏将郝昭抗拒诸葛亮而筑。城内有祀鸡台(俗称斗鸡台),系秦文公为祭祀鸡峰山上的古鸡所建。虽然如今古城大部分建筑已不复存在,但通过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我们仍能感受到它曾经的雄伟和重要地位。
悠久的历史,还孕育出众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他们在不同领域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卓越的成就,为陈仓的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党崇雅(1585—1666),清初名臣,字于姜,宝鸡县蟠龙乡人。明天启五年(1625)进士,累官户部侍郎,督饷天津。清顺治元年(1644)在通州降大顺,仍于户部任职。党崇雅在明清交替之际,凭借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丰富的为官经验,在新的政权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清初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参与了清朝一些重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清初的政治制度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史玉孝(1933—2005),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周原镇人,上将军衔。在解放战争时期,他任第一野战军1军1师宣传队宣传员,参加了兰州等战役。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团政治处、师政治部保卫助理员。1992年11月任广州军区政委。1998年夏秋季,中国大陆爆发了“1998特大洪水”,史玉孝亲赴抗洪前线,指挥抗洪决战,带领部队与人民群众一起战胜了8次长江洪峰,保卫了人民群众财产的安全,为战胜九八洪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励着无数人,成为陈仓人民的骄傲。
陈仓区县,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文化的古老城邑,以其独特的历史魅力、壮丽的自然风光和杰出的历史人物,吸引着人们不断去探寻和发现。它是一部生动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它是一幅绚丽的画卷,每一处都展现着魅力。在新时代的发展浪潮中,陈仓区焕发出新的活力,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文中个别资料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冒犯,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李文杰,生于长安农村,毕业于西安市农业学校,为西安市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中共党员。社会爱心人士,三农题材作者,曾发表多篇散文、诗歌或纪实文章、报告文学以及摄影作品等。
陕西省职工作协会员,西安市诗书画研究会理事,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墨海书画院高级院士。网络作家,当代优秀文学家。
作者写作方向:
重拾传统文化,挖掘历史遗留。
关注三农题材,野说风土人情。
更新时间:2025-05-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