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纪押注“国产AI芯片”,股王之位刚坐稳,坍塌风险已在路上

9月18日盘初,寒武纪大涨超5%,股价重回1500元关口之上,再次超越贵州茅台,成为A股股价最高的股票。

这场资本狂欢背后,到底是国产AI芯片技术真的迎来了质变,还是一出彻头彻尾的概念接力?

一、 天才兄弟的梦想

如果用一句话形容寒武纪的故事起点,那就是,两个江西的天才少年,提前十年看到一个时代的方向。

1983年,陈云霁出生在的江西。他的父亲是电气系统工程师、母亲是中学老师。这样的家庭对学习当然非常重视。

于是,陈云霁9岁就完成初中数学课程,拿下省数学竞赛状元,14岁进中国科大少年班,19岁进入中科院一路顺风顺水。

并且他还是国产通用处理器“龙芯”研发团队里最年轻的成员。24岁拿了博士,25岁当上龙芯3号核心架构师,还摘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而陈云霁的弟弟陈天石,同样是天才级别的,但总被哥哥的光芒笼罩。哥哥14岁上科大,弟弟16岁。哥哥24岁博士毕业,弟弟25岁拿到。

但陈天石是个政治高分高手,考研政治87分。比哥哥更擅长对外沟通和拉资源,这也在后来的企业生涯中形成了分工。

到了2010年前后,陈云霁正被芯片测试工作的繁琐压得心烦,萌生了一个念头。能不能用AI来代替人工做芯片测试?而弟弟的研究方向,正好是人工智能。

于是两人一合计,既然AI能帮助设计芯片,那么干脆为AI专门做一款芯片。

问题是2010年的全球AI还在沉睡期,这想法比特斯拉量产电动车还超前。幸运的是,中科院有格局,成立了研发专项组支持这个思路。

经过不断努力,他们在2014年拿下国际顶级计算机体系结构会议ISCA的最佳论文奖。又提出全球首个多核深度学习处理器,获MICRO最佳论文奖。理论有了,接下来就是产业化。

二、十年累亏近40亿

2015年,兄弟俩的AI芯片成功流片,寒武纪公司在2016年成立。前期的资金靠中科院“先导专项”千万级拨款养活约20人团队,但要做公司显然不够。

那年中国正处于资本热潮,寒武纪拉到的第一批资金来自中科大校友体系。科大讯飞创始人刘庆峰直接投1000万,华为也登场了。

华为的介入是寒武纪的第一次起飞。寒武纪1A芯片被集成进麒麟970,成为全球首款内置独立NPU的手机AI计算平台,搭载在Mate 10上。

可以说华为就是寒武纪的大客户。2017年营收771万元,几乎全来自华为。2018年营收1.14亿元,华为占99%。

事情的转折发生在2018年,华为决定走自研路线,推出昇腾AI芯片,直接削弱了寒武纪的订单。

在这种情况下,寒武纪迅速找来新的客户。阿里、联想、美的、OPPO等成为股东和采购方。

2020年,寒武纪在科创板上市,成为“中国AI芯片第一股”。上市初期,股价从64元飙到300元。但市场很快发现一个硬伤这家公司不赚钱,还越做越亏

上市前5年累亏28亿,上市后到2024年又亏掉接近40亿。

2023年,营收7.09亿,研发费11.18亿,不算其他成本就已经亏穿。但做芯片尤其是高端AI芯片,本就是“豪赌”领域。要么技术上有大突破,要么被国际巨头压死。

更麻烦的是,寒武纪面对的不只是技术挑战,还有市场格局劣势。缺乏先进制程代工。而且生态也不如英伟达,海外市场十分受限。

而且,2022年,美国把寒武纪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虽帮它在国内刷了知名度,但也堵死了向美国直接出口的可能。

同时,国内AI芯片市场,高端客户有限且集中度高。一旦大客户退出,就会像华为事件那样,造成断崖式冲击。

于是,从2020年上市到2024年,寒武纪大部分时间股价都在破发区间徘徊,市场唱衰声音不断。2023年时甚至跌回百元出头,创投股东直接清仓,信心跌到谷底。

三、一季度暴赚三亿

戏剧性的反转发生在2025年第一季度,寒武纪突然交出一份“炸裂”财报。季度营收11.1亿元,同比暴增4240%,净利润3.55亿元。这一季度的收入,几乎顶住了过去一整年。

结合大环境看,这背后其实还有三股动力。国内AI大热带来服务器和推理卡新采购潮,英伟达部分高端芯片无法进口,寒武纪硬件性能确实有所突破。

再加上一季度库存高达27.55亿元,在供货受限的市场环境中,库存反而成了优势“有货可交付”是这轮爆发的关键。

这份财报点燃了股市的情绪。有人已经对标英伟达,喊出“中国AI芯片新王”。

而寒武纪成功的背后,是两兄弟的的坚持和自信。2023年股价在百元徘徊时,陈天石宣布不减持手中1.195亿股,还要回购5000万元。

当时被市场嘲笑是“口头护盘”。但如今股价1300元,这份“不减持”的姿态反而成了“诚信筹码”,按当前市值计算,这部分股份已价值超1500亿元。

问题是,如今的这一切究竟意味着寒武纪真的凭技术走通了商业化路径,还是AI周期的又一次情绪高点?

如果寒武纪未来几个季度无法延续这种爆发,市盈率将迅速虚胖。而一旦国内AI资本热降温,没有足够长期订单支撑,这个高位同样会加速坍塌。

事实上,中国股市从不缺“科技追捧”的案例。高光的时候被吹成“国产之光”,冷淡的时候又成了“资本局”。

寒武纪现在的最大风险,不是技术没有突破,而是从股价到舆论的巨大预期差,一旦兑现不了,就会快速从“寒王”变成“妖股”。

寒武纪目前的仍主要在国内单一市场,要想真正站稳科技股的“王座”,需要跨两条最难的河。产品性能和生态闭环的持续迭代,还有从单一大客户依赖到多元稳定收入的转型。

结语:

高点定价可以靠信仰,长期地位只能靠硬实力。 如果寒武纪能在未来几年持续兑现技术与市场突破,今日的1300元就只是起点。

但如果失败,这波成为新股王的高光,反而会成为长达数年的股市笑柄。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8

标签:科技   寒武纪   芯片   路上   风险   押注   华为   股价   市场   中国   英伟   客户   技术   百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