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渚多好戏”点亮四季,良渚文化大走廊的“破圈”之路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王燕维 设计 汤佳昀

秋风拂过的良渚古城,800多亩稻田翻涌如金涛。为期半个多月的2025“良渚遇‘稻’你”秋收活动上周日刚刚结束。作为良渚文化大走廊“渚多好戏·金秋拾趣”活动之一,众多游客来到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听稻作文明讲解、看收割演示、做手作、听音乐会、逛市集……精彩纷呈的活动,让市民游客与五千年前的稻作文明来了一次亲密“接触”,也让良渚文化大走廊“活化遗产、连接古今”的理念生动而有趣。

就在明天(11月5日),余杭良渚将再迎国际会议——2025年亚太遗产实践者联盟(HeritAP)年会将在这里举行。现场还将发布“世界遗产贡献可持续发展目标”2025年“繁荣和生计”优秀案例。

就在这片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上,一条跨越634平方公里的“文化走廊”,正以一场深刻的“廊道式”实践,探索一条文化保护与区域发展共生共荣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航拍全景 朱成琪摄 良渚遗址管理区供图

地标云集:集聚城市新中心的文化内核

一边是沉睡五千年的良渚玉琮,一边是AI智能钢琴弹奏未来之音,这是10月在良渚文创市集上演的一场全球文化奇妙探险。

这场汇聚了12国文创品牌、近200家国内外顶尖文创机构的嘉年华,举办地——良渚5000+艺创园,正是良渚文化大走廊内的杭州文化新地标之一。

2022年底,余杭首次提出良渚文化大走廊概念,并于2023年首届“良渚论坛”成功举办后全面启动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在全国首创以“廊道式”模式推动文化发展。

良渚文化大走廊以良渚文化为核心,但又不局限于良渚文化。它呈东西向横贯余杭北部,串联起良渚文化、运河文化、径山文化、千年古镇文化、现代数字文化等,将散落的文化明珠“串珠成链”,为区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截至目前,良渚文化大走廊已启动实施了两期“十大工程”——

已精彩亮相的良渚文明循迹之旅工程,作为良渚文化大走廊最具代表性的一条文化线路,串联起良渚博物院、杭州国家版本馆、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等大走廊内的文化地标,同时途经安溪古镇、东苕溪等旅游景区,提升文明圣地参访体验,不仅深受文化线路探索者的喜爱,也吸引了一大批骑行和户外爱好者;

良渚博物院水庭院 朱成琪摄 良渚遗址管理区供图

良渚5000+艺创园开园一年多来,吸引游客超20万人次,签约19个“文化+”产业重点项目;

良渚港综合保护工程已完成水质提升、文化氛围提升项目,河畔绿道边有了13组文化景观装置,蜕变为可漫步、可品读的露天文化长廊;

大运河(余杭段)沿线综合保护工程(二期)聚焦13.5公里岸线,通过驳岸修复、游步道建设、绿化提升等,进一步提升余杭区大运河沿线的风貌,让千年运河与良渚文化交相辉映;

良渚博物院二期、瓶窑千年古镇复兴一期和二期工程、良渚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工程、良渚客厅等重点项目,也都在有序推进;

与此同时,第三批“十大工程”也已在谋划中……

杭州市委市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杭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总工汤海孺说,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给大城西发展注入了文化的灵魂。

涵盖文物保护、文化产业、文旅项目及民生福祉等领域,良渚文化大走廊的建设,是一场以重大项目为牵引的“生长”之旅。这些重点项目持续突出“文化+”特色,推动大走廊向“文化产业新高地”跃升。

新兴业态:激活文化“新质生产力”

漫步于良渚博物院,世界各地的游客戴上AR眼镜,来到展厅中的“刻鸟立高台符玉璧”前,一只小鸟从玉璧中飞出,良渚先民五千年前的生活借助科技手段生动呈现在眼前;走进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无人驾驶观光车穿梭于反山遗址与莫角山宫殿区之间,车内屏幕实时解析着五千年前的水利系统……

访客戴AR眼镜在良渚博物院体验 图源潮新闻

良渚先民们凭借非凡技艺,创新营建了一座宏伟壮观的古城。这一创新精神,跨越5000年时光,造就了以科技创新为鲜明底色的余杭特色。以“文化+科技”为牵引,1000余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也在良渚文化大走廊内形成聚集态势:水母智能科技研发的“触手AI”工具,将传统漫画创作的11个环被精简到5个,成本降低了37%;专注计算机三维影像和数字动画内容的索以文化,将AIGC技术应用到动画制作,总体制作周期缩短60%……

良渚文化大走廊二期“十大工程”的一项重要使命,也是要为文化产业发展赋予新动能。这一点从其中的良渚文化大走廊“文化+”产业带培育工程就可见一斑:环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产业圈打造多元化、大众化体验式消费文旅产业集群,金家头片区已明确落地4个项目;玉湖板块打造大城北地区重要的城市功能性地标;良渚老集镇板块打造具有人间烟火气的良渚特色商业街区;梦栖小镇2.0板块打造高能级数字文化产业集群生态。

良渚文化大走廊“文化+”产业带培育工程效果图 图源潮新闻

为支持产业发展,余杭出台了大走廊“文化+”产业政策20条,从人才引进到项目落地全方位扶持,构建起多元业态体系,已成功落地“文化+”项目74个。

如今,良渚文化大走廊内的企业在数字内容、动漫游戏等领域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也带动良渚成为热门“IP”。

良渚文化是一座“富矿”,如何创新“打开”融入更多人的生活?推陈出新的良渚文创,就是这样一座“桥”。

一款“良良奇趣”万年历,把各个零件从木质板上取下,就可以拼搭出一个有房、有田、有玉器的良渚古村落,转动下方台历框的旋转机关能调整月份、节气和日期……记者也尝试为自己“盖”了一所茅草屋,听着日历翻页的沙沙声,还可以看到“良渚先民”乘坐木筏“漂流”渐近的动画效果。

600余款产品、11大品类、销售额破2.7亿元……连接着传统与现代、创意和市场,近几年的良渚文创将宫殿、玉琮、神人兽面纹等元素巧妙转化为精美玩具与日用好物,让遥远的历史走进现代生活,同时也通过产品授权、合作开发等差异化的创新合作模式,实现了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双赢。

最新上线的良渚文创:时光宝藏·博古架冰箱贴 图源良渚古城

文体破局:从“活动”到“生活”的沉浸式体验

金秋时节,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内的金色稻香吹响了收割“号角”。在“良良的打谷场”,亲子家庭弯腰挥镰、躬身打谷,在汗水中读懂“粒粒皆辛苦”的千年分量;在“稻田的礼物”美育手作中,稻穗化作画笔下的风景;稻香音乐会上,旋律裹着谷物的气息流淌……从视觉、听觉到触觉,传承五千年的稻作文化,通过良渚文化大走廊上精心策划的一系列活动,成为了现代人沉浸式体验的活动场景。

“良渚遇‘稻’你”秋收活动 图源潮新闻

在良渚文化大走廊内,五千多年良渚文化的“朋友圈”还包含了两千多年运河文化、一千多年径山文化、双千年古镇文化、苕溪文化等。为了将丰富的文化含量变为响亮的文化声量,良渚文化大走廊于2024年正式推出“十大图景”:莫角听风、良博映玉、瑶山望日、石坞微澜、文润藏珍、禅茶一径、三白渔歌、南山造像、鸬鸟觅梨、独松戍歌……每一个图景背后,都是一份厚重的文化积淀,也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良渚文化大走廊沿线的独特文化资源与美丽自然景观。

围绕图景特色,今年以来,良渚文化大走廊还推出了以“渚多好戏·四季奇遇”为主题的年度文旅活动,“花young春游”“夏果狂欢”“金秋拾趣”“暖冬纳福”以四季主题串联沿线镇街,带领游客体验缤纷风情。

夜幕下的良渚文化大走廊内,总少不了运动的身影,足球、篮球、棒球赛事轮番开赛。始于2019年新港村的一次“破局”,破解了当地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二元困境的“新赛道”。如今,这股体育热已漫过良渚全域:港南村借水系资源打造“杉道秘舟”水上运动项目,石桥村建起棒垒球橄榄球运动中心与射箭运动中心,东塘河村创新“渣土治理+体育设施”模式,将废弃渣土堆改造成网球、匹克球运动中心……今年1-8月,良渚街道“体育+文化+旅游”累计吸引游客587万人次,直接营收1.83亿元,同比增长8.2%。

与此同时,以良渚文化大走廊的文化地标为牵引,更多新场景、新体验也在持续融入市民生活,擦亮特色品牌:

大走廊东侧的玉湖,集美术馆、市集、营地等6大特色业态于一体,打造“没有天花板和围墙的艺术馆”;

往西走,全球首个以“良渚古城”为蓝本打造的VR大空间——“良渚VR大空间•神纹之约” 在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落地即成打卡“爆款”;

良渚VR大空间 图源潮新闻

再往西,径山茶文化公园一期样板段“梦山径”已开放,游客在这里可以体验以径山茶宴为主的沉浸式演出、径山茶飨、茶文化体验、茶主题民宿等。

还有“良渚文创市集”“良渚探秘计划”“良渚文化进高校”“中国公路自行车职业联赛”……大走廊的文旅体活动,通过体系化构建,集创意设计、数字文创、特色展览、休闲体验于一体,将深厚的文化底蕴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带走的沉浸式生活体验。

从五千年前的文明圣地,到如今的“廊道式”发展,良渚文化大走廊以生动实践向世界作答:古老遗产和现代生活从不矛盾,他们可以相互赋能,共同“生长”为创意沃土。

“转载请注明出处”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7

标签:旅游   多好   走廊   文化   遗址   古城   工程   博物院   地标   游客   公园   特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