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0年6月10日,台北马场町刑场上,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四人倒在血泊中。
就在这四个人被枪决的同一天,台湾省主席陈诚突然下达一道命令:暂停全台所有其他死刑的执行。这道命令来得突然,让所有人都懵了。
陈诚这个人向来雷厉风行,这次为什么会在杀人的同时又放人一马,究竟是怜悯还是算计?

1950年1月29日晚上,国民党特务抓到了一个大人物,这人就是蔡孝乾,台湾地下党的最高负责人。
谁也没想到,2月4日这天出了岔子。押送蔡孝乾去医院看病的特务一时疏忽,让这位台湾地下党的头号人物逃走了。
保密局上下急得团团转,陈诚听说这事后大发雷霆。台北城里到处都是搜捕的人,街头巷尾贴满了通缉令。

蔡孝乾逃亡的日子并不好过。他躲在基隆的一个小旅馆里,每天提心吊胆。
很快,特务们就根据线索包围了那家旅馆,蔡孝乾再次被抓。这次他被关得更严了,审讯也更加严厉。
3月1日,国防部参谋次长吴石被捕。3月10日,蔡孝乾彻底垮了。长时间的审讯、刑讯和心理压力让他的精神防线崩溃。

他拿起笔,开始写下一个又一个名字。这份名单越写越长,最后竟然有150多人。
名单上有军官、有教师、有学生、有工人。保密局的人拿着这份名单,连夜开始大规模抓捕。台北的监狱很快就关满了人,审讯室日夜不停地运转。
这段时间陈诚每天都要看审讯报告,每一份口供都要过目。台湾的气氛变得压抑起来,街上的行人都行色匆匆,谁也不知道下一个被抓的会是谁。

吴石这个人在国防部担任参谋次长,军衔是中将。他读过日本陆军大学,打仗的时候立过不少功。陈诚认识他,而且认识得很早。
两个人都是保定军校的学生。吴石是第三期的,陈诚是第八期的,算起来吴石还是陈诚的师兄。
1926年北伐期间的南昌战役,当时陈诚因疟疾高烧昏迷。
吴石时任作战科长,亲自率警卫连冲入战区,将陈诚从炮火中背出三里地,并脱下自己的棉衣为其取暖。这件事陈诚一直记在心里。

抗战结束后,两个人见过几次面。吴石在军事上很有见地,陈诚也很欣赏他。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吴石跟着政府来到这个岛上。他住在台北的一个小院子里,日子过得平静。谁也不知道,他其实早就投靠了另一边。
现在吴石被抓了,陈诚坐在办公室里,看着吴石的档案。档案上记录着吴石的履历,还有那次北伐救命的经过。陈诚拿起笔又放下,放下又拿起。
保密局送来的证据一份接一份。吴石的罪名坐实了,他确实泄露了大量军事情报。

蔡孝乾的口供里,吴石是重要的一环。保密局还从吴石家里搜出了一些文件,证据确凿。
陈诚知道这个案子捂不住。吴石的军衔太高,职位太重要,这个案子牵涉的面太广。
台北的报纸已经开始议论纷纷,有些小道消息传得满城风雨。陈诚给蒋介石发了电报,汇报案情。
蒋介石在南京的回电很快就到了。电报上的字写得很重,意思很明确:必须严办,杀一儆百!

蒋介石对共产党的渗透深恶痛绝,对叛徒更是毫不留情。他在电报里特别点了吴石的名字,态度非常坚决。
陈诚看完电报,把它放进抽屉里。他知道吴石这次真的完了。
不管过去有什么交情,不管北伐时有什么恩情,在政治面前这些都不算数。台湾刚刚稳定下来,国民党政府需要立威,需要让所有人知道背叛的代价。
吴石关在监狱里,每天都在等待审判。他写了几封信给家人,字里行间透着绝望。

6月8日下午,陈诚在办公室召开了一个秘密会议。陈诚在会上说,吴石案的审判结果已经定了,死刑。处决日期定在6月10日。
会议室里的人都知道,除了吴石这几个政治犯,还有三个刑事犯也判了死刑,本来也是定在6月10日执行。
一个是盗窃犯,偷了不少东西。另外两个犯的罪也不轻。按照惯例,这些死刑犯会在同一天处决,省时省力。

陈诚拿出几份文件,让幕僚们过目。他说话的语气很平静,但是在座的人都能感觉到他心里的沉重。
有幕僚提出,一天处决七个人会不会太多?台湾才刚刚安定下来,老百姓的心还没有完全定下来。
一下子杀这么多人,会不会引起恐慌?还有美国顾问团的人也在台湾,他们会怎么看?

最后陈诚做出了决定。吴石等四个政治犯必须处决,这个没有商量余地。
蒋介石亲自批示的案子,必须执行。那三个刑事犯的死刑暂停执行,等过一段时间再说。
6月10日清晨,台北的马场町刑场,军警把周围的路都封锁了,闲杂人等一律不准靠近。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四个人被押上刑场处决。

就在枪声响起的同时,陈诚的命令也传达下去了。命令很简单:全台所有其他死刑暂停执行,具体执行日期另行通知。
原本要和吴石一起被处决的三个刑事犯,就这样逃过了一劫。
监狱长接到命令的时候还有点发愣,不明白为什么突然改变计划。这道命令没有解释,没有说明理由,就是简单的一句话:暂停执行!

陈诚这个人做事一向果断。他在军中多年,该杀人的时候从不手软。但是这次他在杀人的同时又放人,这里面到底有什么盘算?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带来了几十万军队和上百万难民。整个台湾岛乱糟糟的,治安很差,物价飞涨。
陈诚接手台湾事务后,一直在努力稳定局面。现在好不容易局面稳住了,他不想再节外生枝。

一天处决七个人,这个数字太显眼了。台北城里的老百姓会怎么想?他们会不会觉得国民党又开始大规模杀人了?会不会人心惶惶,觉得白色恐怖来了?
陈诚很清楚,人心一旦乱了,就很难再收拾。他需要让老百姓知道,政府在处理案件,但也是有分寸的,不是滥杀无辜。
美国顾问团的因素也不能忽视。美国人在台湾有很多眼线,他们会把台湾的情况报告回华盛顿。
如果一天杀七个人,美国人会怎么评价?他们会不会觉得国民党在搞恐怖统治?美国的援助对台湾至关重要,陈诚必须考虑美国人的看法。

吴石这几个人必须杀,这是政治需要。蒋介石已经下了死命令,这个没法改变。
国民党政府需要通过这个案子告诉所有人,背叛的下场是什么。吴石的军衔高,影响大,杀了他才能震慑住那些蠢蠢欲动的人。
那三个刑事犯就不一样了。他们犯的是普通刑事案件,不涉及政治。杀不杀他们,对大局影响不大。
既然要控制杀人的规模,这三个人就可以暂缓处决。陈诚可能也想通过这个举动,让外界觉得政府在处理案件时是慎重的,不是见人就杀。

陈诚的日记里,6月10日这天只写了一句话:"局势尚稳。"短短四个字,看不出他有什么情感波动。
他没有写吴石,没有写那段旧情,也没有写那三个被暂缓处决的刑事犯。
吴石的家人生活突然陷入困境。吴石被杀后,家里的收入断了,妻子带着几个孩子不知道怎么办。
这个时候陈诚暗地里派人送去了一些钱,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后来吴石的儿子要出国留学,也是陈诚暗中资助的。这些事情做得很隐秘,外人都不知道。
陈诚做出暂停死刑的决定,到底是因为对吴石的旧情,还是纯粹的政治计算?可能两者都有。

他做不到救吴石的命,蒋介石的命令摆在那里,他必须执行。但是他可以在其他地方松松手,给那些不该死的人一条活路。
政治从来都不是简单的事情。陈诚要考虑台湾的稳定,要考虑美国人的态度,要考虑老百姓的情绪,还要执行蒋介石的命令。
他在这些因素之间找平衡,做出了这个既杀人又放人的决定。
这个决定看起来矛盾,其实是他在特殊环境下的选择。历史就是这样复杂,没有简单的答案。
信息来源:
1. 《陈诚先生回忆录》,陈诚著,台北:国史馆,2005年
2. 《台湾白色恐怖秘档》,张炎宪主编,台北:前卫出版社,2001年
3. 《吴石案真相》,何虎生著,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
4. 《蔡孝乾叛变始末》,王健英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更新时间:2025-11-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