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A股总是高开低走?原因太扎心了

经常都能看到不少博主的股评说:A股的尿性就是,利好来了,高开低走。

相信不少朋友都会认同这个观点。因为他们多次被套在高点。

为什么A股会这样呢?

请等等,须知道,股民得出A股总是高开低走这个结论,主要是基于自己的感觉

但人类的感觉是非常不靠谱的。

咱们来看一看统计数据吧。

一、事实VS感觉

自2000年以来的6000多个交易日,上证指数走出“低开高走”的交易日最多,共有1831个,占比29.81%,接近三成;

其次是“低开低走”,共1622个交易日,占比26.41%;

第三多的是“高开高走”,共1477个交易日,占比24.05%;

对比之下,“高开低走”反而是出现次数最少的,只有1203个交易日,占比不到20%。

我们还可以看看沪深300和中证500的统计数据,见下图。

沪深300和中证500的统计数据跟上证指数也差不多。高开低走的次数出现最少。

为什么我们会有A股总是高开低走的感觉呢?

二、逃不开的人性

心理学上有三种效应可以解释。

第一,近因效应。

也就是人们对最近发生的事,印象更深刻。

比如,最近中美会谈出现缓和,但当天市场高开低走,套了一波追高的人。

这些人估计要记这事很久,直到解套为止。

第二,选择性遗忘(记忆)。

人类的记忆是特不靠谱的一个东西。

我们以为我们的记忆是真实的,但其实都是经过自己过滤后的碎片而已。

请注意,我们的记忆都是碎片化的,根本就不可能连贯。

这些碎片在经过主观的过滤,就会极大的扭曲事实。

第三,人都是损失厌恶的。

人们损失1块钱带来的痛苦,需要赚2块钱才能弥补。

所以高开低走这种亏钱的感受,人们会更加敏感,记忆也更加深刻。

有朋友可能会说,A股在出了利好之后,总是高开低走。

那么我也要反问一下了,你统计过数据吗?

如果你去统计一下数据,就会发现这个说法很不靠谱。

跟大家说这些事,我是有目的的。

我希望大家不要用自己的感觉去评价和分析市场。这是韭菜的典型行为。

咱们做决策,最好落实到数据和事实上。

市场中发生的很多事,跟你的感觉都是背离。

比如,A股跑不赢美股。

事实上拉长一点时间,A股不比美股差。

再比如,A股永远3000点。

然而,上证指数能代表A股吗?

无论是沪深300,中证500,还是中证1000,都是在不断穿新高的。

唠完这些,今天周一,我给大家讲几件比较重要的事。

三、特朗普麻烦不断

上周末,穆迪将美国的信用评级从AAA调降到AA1。

这事不难理解,由于美国的债务已经高达36万亿美元,占GDP比例超过6%,美国政府现在连利息都快还不上了。

估计只能继续突破债务上限,不停的借新还旧。

等今天美债开盘,利率可能还要往上冲。

这可是大好事,因为美债是特朗普的命门。

利率往上冲,就能一定程度上约束特朗普的无厘头行为。

不过也不要太把这事当回事,2011年,标普下调了美国的信用评级,美股暴跌6.66%,但美债利率反而下降了24bp。

但2023年,惠誉下调美国信用评级后,美股和美债都没啥太大的动静。美股只跌了1.4%,美债利率上升5.5bp。

2011年之所以反应大,是因为当时货币基金等金融机构在法规要求下,抵押品的信用评级必须是AAA级,因此引发被动的抛售。

但随后SEC改变了监管措施,取消了对抵押品与信用评级直接挂钩的要求,改用其它标准。2023年的市场波动就很小。

这次也大概率会跟2023年差不多。

巧合的是,周末还公布了东大在3月减持美债189亿美元,持仓规模降到7654亿美元,减持后,中国变成第三大债主。

不过这里需要科普一下,央行所持有的美债并非是7654亿美元,因为央行还通过在海外(比利时与卢森堡)的账户持有美债。

三个账户相加,央行手里持有的美债并没有下降太多。

也就是说,虽然美债有信用问题,但这是一个长周期的事。

所以不要指望短期内美债就崩了。

但好处还是有的,至少能让特朗普克制一点。这为我们在下阶段的谈判中能创造有利形势。

特朗普的麻烦还不止美债。

在东大硬刚获得阶段性胜利后,日本也跟特朗普刚上了。

日本表示:不太可能于7月底前,与美国达成关税协议。

有意思的是,7月正好是美国财政部现金耗尽的窗口期。

此外,欧盟也明确表示,拒绝与美国达成类似英国那样的关税协议,如果双方谈崩,将对美国1160亿欧元的商品进行反制。

东大这个榜样做得不错,现在特朗普没一件事能搞得定,只能不断麻痹自己,说:我们赢麻了。

总之,这次贸易战看起来凶险,其实我们已经掌握了主动权。

四、公募新规还将持续影响市场

周末的文章跟大家介绍过了,新规的目的是:防止主动基金风格漂移。

这会带来如下结果:

1.降低A股的换手率和波动率;

2.防止主动基金极致抱团和内卷;

3.创造更公平的市场环境;

4.A股走出贝塔行情,超额收益越来越难赚。

不过,有基金经理声称,不会调仓,而是调整基准。

我看后,也是真无语。

这就好比,考试不及格的学生,不想着提升成绩,反倒是去改及格线。

请问各位读者,面对随便改基准的基金,你敢买吗?

我到是要看看,这些声称要改基准的基金,基民会不会用脚投票。

客观的来说,新规对公募的影响,主要在于监管的态度。

如果监管态度十分坚决,基金经理心里那点小算盘根本就没用。

现在监管还没有出细则,咱们继续看戏。

反正现在公募界已经出现离职潮了。

这些基金经理声称不会调仓,但他们恐怕做不到。

上周南向资金转为流出86.9亿港元,创2024年2月初以来最大单周流出。

截至一季度,内地主动偏股基金港股持仓为30.8%。

而比较基准中港股相关指数权重均值16.5%,约70%的基金较基准超配港股。

那么他们到底调没调仓呢?

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件长期的事,基金调仓是必然的,只不过节奏上是缓慢的。

上周的大幅波动是投机资金和量化放大了波动。

五、宽信用通道将进一步打开

二季度以来,地方发布的拟用专项债收储土地规模爆发式增长。

据不完全统计,4月份,地方公告的拟用专项债收储土地面积达7198公顷,涉及金额达1730亿元,面积、金额均已超出一季度总量。

截至5月13日,全国已有171个城市发布专项债收储土地计划,合计收储金额达到3918亿元,明确涉及收储宅地规模达到6565公顷。

若公布的收储宅地规模如期落实,等效于2025年前四月新房成交面积同比至少增长了54%,助力全国新房去化周期下降超过2个月。

虽然央行再次降准降息,但10年国债利率不降反升。

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宽信用进一步打开。

如果收储加速,则会加快内需复苏。

我想说的是,经济的复苏需要时间。

不能对股市有过高的预期。

股市在绝大部分时间都是无聊的行情。

但当能量聚集到临界点时,拉升又是短而急促的。

在这之前,要保持足够的耐心。

最后还是强调一下,A股高开低走的占比最低,不要用自己的感觉下判断。

那么,你现在感觉A股会怎样呢?

建议大家把自己的感觉都记录下来,事后复盘,看看自己的感觉有多不靠谱。


打赏自愿,1分钱都是默默的支持,哈哈!

喜欢我文章的朋友欢迎来我的同名公号:睿知睿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20

标签:财经   原因   美国   感觉   基金   信用   基准   央行   债利   记忆   统计数据   抵押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