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中国的工业像一张白纸,能造的东西寥寥无几。钢铁年产15.8万吨,连世界产量的零头都占不上;第一辆汽车下线,还是国家级大事件。
可就是在这片废墟上,中国人咬牙画出了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蓝图:41个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一个不落。
2010年,中国制造业加冕全球第一,2018年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28%。这场大跃迁,把中国送上了人类工业史上的最高段位——完整的工业体系。
1949年10月,新中国宣告成立的时候,土地下埋着的是战火洗劫后的焦土。钢铁年产量15.8万吨,占全球0.1%。
全国只有一座像样的重工业基地——东北。整个国家,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连自行车、缝纫机、电灯泡,绝大多数都靠进口。
1949年10月,《共同纲领》明确提出:要发展工业。从建国起,就把工业化写进国家命运,从第一天起定了调子。
1953年,“一五计划”正式启动。一共有694个重大项目,156个苏联援建单位,工业投资总额427.4亿元,占基本建设投资的58.2%。其中,重工业占比88.8%。
辽宁鞍钢,第一炉铁水出炉;上海电机厂,第一台国产发电机转动;第一汽车制造厂,“解放牌”卡车开下生产线。
整个国家像发动机一样被点燃,每天都有泥土里钻出烟囱,沙土地上立起厂房。
1957年,社会总产值中,第二产业比重从1952年的43.1%上升到51.2%。重工业产值在五年内增长88%,整个国民经济结构首次出现以工业为主的格局。
相应的,代价也重。粮食紧缺,轻工业发展滞后,工农业比例失调。但国家选择咬牙硬撑,目标清晰:不造钢铁,谈不上造飞机;没电力,别想通火车。要工业化,先得筑基。
1965年前后,我国的工业体系雏形初成。中国具备了制造钢铁、电机、矿井机械、发电设备、基本化工原料的能力。工业门类虽然不多,但骨架已经立起来了。
苏联专家撤走之后,中国自己顶上。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5年,第一艘万吨远洋轮试航成功。重工业领域的重大项目,大多都是在极端困难下完成的。
70年代,国际环境剧变。中国自主探索工业化道路。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强调不仅要重工业,也要发展轻工业和农业,缓解工农业失衡。
这段历史没什么鲜花和掌声。都是“修铁路自己扛钢轨,炼钢炉自己挖土砌砖”的苦活。但每一座厂房,每一块铁轨,每一台机器,都在悄悄搭建一个国家的工业地基。
那时的中国,家底薄得发光。可就是凭着这一副最硬开局,开始一步步往上攀。
1978年12月,中国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业政策开始大转向:调整结构,优先发展轻工业,压缩重工业投资比例。
两年后,轻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从1978年的42.2%上升到46.9%。工厂里,第一批缝纫机、电视机、电冰箱走下流水线;农民家里,缝纫机、电风扇成了新三大件。
与此同时,一场更深刻的变革启动了。国营大中型企业推行承包责任制,自负盈亏;外贸出口权从中央下放到地方,鼓励制造业企业直接参与国际市场。
工业的马达再次轰鸣,方向却不再是单一重工业,而是朝着“市场驱动、轻重并重”的体系进化。到1992年,中国制造业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又灵活的体系。
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同年,制造业增长提速,重工业产值比重由1993年的53.4%上升到2000年的60.2%,轻工业则由46.6%下降到39.8%。
2001年,中国加入WTO。这个节点,彻底改变了中国制造的全球位置:外贸开放,出口拉动,全球订单蜂拥而至;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成片成片的产业集群迅速崛起。
纺织、家电、电子、汽车,所有能批量制造的领域,中国都在加速卡位。世界工厂的称号,不是自封的,是一箱一箱货柜堆出来的。
与此同时,产业升级的暗流也在涌动。以通信、交通装备、高端制造为代表的行业开始发力。中兴、华为、比亚迪、复兴号,这些名字开始出现在国际舞台。
2015年,中国以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为核心,提出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数控机床、航空航天装备等十大领域。
经过数十年滚打,中国终于在全球工业版图上,拥有了最全的门类体系。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一个不缺,一个不少。
中国,这个曾经拿手榴弹都要靠缴获的国家,终于凑齐了工业文明的全套卡牌。
2010年,世界银行正式确认:中国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全球制造业的中心,悄悄完成了换位。
2018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28%。500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220多种产量世界第一。从针头线脑到高铁核电,没有一个空缺。
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逆袭。全球唯一、全科满级,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工业文明第一玩家”。
高铁,复兴号350公里时速,技术自主; 核电,华龙一号自主三代反应堆出口巴基斯坦; 通信,5G标准核心专利数世界第一。
重工业强,轻工业全,高技术制造业稳步上升。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32%,制造业创新网络初步形成。
这一切,源自七十年的咬牙自力更生,源自一次次摔倒爬起的调整升级。
当年连火柴、铁钉都造不全的中国,如今把高铁、卫星、5G设备卖到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工业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71%。
2020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上升至14.4%、32.5%。如今的中国制造,不仅量大,更在质优。
这场工业大满贯,是70年一锤一锤砸出来的。没有捷径,没有飞升,只有脚下每一寸泥泞路,每一片烧焦手,每一颗磨砺到近乎透明的中国心。
中国工业发展政策的演进和启示.产业经济评论.2022
70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我国成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第一制造业大国.光明日报.2019-09-21
更新时间:2025-05-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