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预防专题|户外出行必看:防蚊装备+行为习惯,降低登革热感染风险

(通讯员:赵涛)夏日炎炎,郊游、露营正当时,而蚊虫的活跃也使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进入高发期。近期,多地报告登革热病例,不少人因被蚊虫叮咬后出现高热、头痛等症状,甚至发展为重症。登革热主要通过伊蚊(花蚊子)叮咬传播,目前尚无特效药,预防是关键!那么,如何在享受户外活动的同时,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医生将从防蚊装备和行为习惯两方面,教你科学防蚊,远离登革热!

一、防蚊装备:选对工具,阻挡蚊虫侵袭

户外环境蚊虫密度高,需借助专业装备构建多重防护。蚊子叮咬是登革热传播的主要途径,因此,物理隔离+化学驱避相结合是最有效的防护策略。

(一)衣物防护:穿对衣服,减少暴露

选择浅色长袖衣裤,深色衣物更容易吸引蚊虫,而浅色不仅反射阳光,还能让蚊子不易锁定目标。材质要轻薄透气,夏季炎热,建议选择棉、麻等透气面料,避免闷热不适。束口设计更安全,袖口、裤脚宜有松紧带或可收紧的设计,防止蚊虫钻入。

(二)驱蚊液:正确使用,效果更佳

认准有效成分,目前市面上常见的驱蚊产品成分包括避蚊胺、驱蚊酯等,建议选择浓度适中的产品(儿童需使用低浓度配方)。涂抹方式要科学,喷在裸露的皮肤上,如手臂、脚踝等,避免接触眼睛和伤口。注意时效性,10%避蚊胺(DEET)有效时间约 4-6 小时,20%派卡瑞丁可达8小时,出汗或游泳后需补涂。

(三)蚊帐:睡眠时的“保护罩”

户外露营必备蚊帐,如果要在草地、树林附近过夜,蚊帐是最直接的物理防护方式。选择密织网纱,普通蚊帐孔隙较大,建议选用防蚊纱帐(网眼边长≤1 毫米),防止小型蚊虫钻入。

(四)电蚊拍+灭蚊灯:主动出击

电蚊拍适合在帐篷、休息区使用,可快速击毙靠近的蚊虫。灭蚊灯建议选择利用二氧化碳+紫外线双诱捕模式的产品,适合夜间使用,但需注意放置位置(离人稍远,避免吸引更多蚊子靠近)。

二、行为习惯:避开蚊虫活跃期,减少叮咬机会

除了装备防护,调整出行时间和行为方式也能大幅降低被叮咬的风险。

(一)避开蚊虫活跃时间段

黎明和黄昏是伊蚊最活跃的时段,尽量避免此时在草丛、水边逗留。正午高温时伊蚊活动减少,但仍需注意防晒以防中暑。

(二)远离蚊虫孳生地

积水是伊蚊的“产房”,池塘、水坑、花盆托盘、废弃轮胎等容易积水的地方,伊蚊极易繁殖。露营时选择干燥、开阔地,避免靠近沼泽、稻田等潮湿环境。

(三)减少体味吸引蚊虫

少用浓烈香水或香皂,某些花香、果香味会吸引蚊虫。出汗后及时擦干,汗液中的乳酸和二氧化碳是蚊子的“导航信号”,保持清爽能减少被叮咬概率。

(四)饮食调节:有些食物能辅助驱蚊

大蒜、洋葱食用后部分气味会通过汗液排出,让蚊子“敬而远之”(但效果因人而异)。有研究认为,适量补充维生素B1可能改变体味,减少蚊虫兴趣,但不能完全依赖。

三、特殊人群的防蚊建议

(一)儿童

选择儿童专用驱蚊液(避蚊胺浓度≤10%,2月龄以下婴儿禁用)。婴儿尽量使用蚊帐+物理防护,避免直接涂抹驱蚊产品。

(二)孕妇

蚊虫叮咬可能增加感染风险,建议以长袖衣物+蚊帐为主,谨慎使用化学驱蚊剂。

(三)过敏体质者

测试驱蚊液是否过敏(先涂少量在手腕,观察有无红肿)。优先选择物理防蚊方式,如防蚊手环、蚊帐等。

四、被蚊子叮咬后,如何正确处理

即使做好防护,仍可能被叮咬。如果出现以下情况,需提高警惕。红肿、瘙痒,可用肥皂水清洗(中和蚊虫唾液酸性),每次冷敷10~15分钟,每日3~4次,避免抓破皮肤。发热、头痛、皮疹,可能是登革热早期症状,应尽早就医。异常出血(如牙龈出血、皮下瘀斑),立即就诊,排查登革热重症可能。

五、总结:户外防蚊关键措施

装备防护“长袖衣裤+驱蚊液+蚊帐+电蚊拍”,多管齐下。行为调整,避开蚊虫活跃期,远离积水区,减少汗味吸引。特殊人群(儿童、孕妇、过敏者)需选择更安全的防蚊方式。叮咬后观察,如出现发热、出血等症状,及时就医。

登革热可防可控,唯有科学防蚊,方能安心享受户外时光!提前做好准备,让每一次出行都更安全、更愉快!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3

标签:养生   登革热   户外   风险   装备   专题   蚊虫   蚊帐   蚊子   防护   建议   方式   积水   长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