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小时,700亿美元灰飞烟灭,马斯克这次算是见识了什么叫现实的耳光。
刚宣布要建"美国党"挑战特朗普,华尔街就嗅到了血腥味,开始疯狂撕咬这位曾经的硅谷传奇。
当商业帝国遭遇政治铁拳,马斯克还能撑多久?如果真的败了,他的下一站会是哪里?
编辑:CY
说实话,马斯克这次是真的急了。7月5日那天,这位世界首富在X平台上扔下了一颗重磅炸弹。他正式宣布成立"美国党",还配了一张星条旗的图片,一副要跟整个美国政治体制撕破脸的架势。
可现实比他想象的要残酷得多。建党声明发出还不到48小时,特斯拉的股价就开始了自由落体运动。7月7日收盘,特斯拉股价暴跌7%,市值蒸发680亿美元。
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够买下半个推特的钱,就这么没了。更要命的是,这还只是开胃菜。共和党的金融盟友们闻风而动,詹姆斯·菲什巴克直接宣布推迟特斯拉相关ETF的发行。
理由听上去很冠冕堂皇,说是"对马斯克分心搞政治表示担忧",但明眼人都知道,这就是精准打击。
接着,美国空军也来添了一刀,宣布暂停和SpaceX的货运火箭合作项目。这可不是小数目,这项目原本是SpaceX今年最赚钱的军用合同之一。
特朗普这边也没闲着,在接受采访时用"乐子"和"荒谬"来形容马斯克的建党行为,就像大人看小孩过家家一样。
一边掐你的钱袋子,一边断你的政府资源,这场"战争"已经远远超出了商业争斗的范畴。马斯克想挑战权威,权威就用最直接的方式告诉他什么叫现实。
你知道吗,美国这套政治游戏规则,根本就不给第三党留活路。民主党和共和党就像两棵盘根错节的老树,根系遍布政治、经济、社会的每个角落。
想要在这套体系里分一杯羹,可不是有钱有名就够的。光是参选认证这一关,就能拖死大部分新政党。
以加利福尼亚州为例,新政党要获得参选资格,需要收集至少15.3万选民的有效签名,而且必须在150天内完成。
德克萨斯州的要求更苛刻,要么在上次州长选举中获得5%的选票,要么就得重新收集超过9.9万选民签名。
算下来,全国50个州跑完认证流程,至少需要1.25亿美元的成本,还不算时间和人力的投入。
更别提历史的血泪教训了。1992年,罗斯·佩罗的改革党在总统选举中获得了19%的选票,这已经是第三党的历史最好成绩。
可结果呢?一个选举人票都没拿到,最终还是被两党通过修改选举规则、争夺核心选民等方式逐步瓦解。
如今马斯克面临的局面更加严峻。CNN报道说,已经有民主党议员提议修改联邦选举法,提高新政党的参选门槛,这显然是针对"美国党"而来的。
说白了,两党制在美国已经运行了160多年,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利益分配机制。马斯克想要撬动这块铁板,难度不比登天小多少。
有一说一,商人就是商人,再厉害也斗不过手握权力的政客。马斯克虽然身家千亿,但他有个致命的弱点:过度依赖政府。
特斯拉现在拿着的联邦电动车补贴,每辆车7500美元,二手车还有4000美元的减免。这些钱对特斯拉来说,就是命根子。
更别提那50亿美元的充电桩投资计划,还有30%的太阳能设备税收抵免,这些都在特朗普的一念之间。
SpaceX的情况更微妙。星链项目虽然是马斯克的骄傲,但它严重依赖政府合同。美国空军、NASA、国防部,这些都是SpaceX的大客户。
特朗普要是以"马斯克危害国家安全"为理由,强行将星链与马斯克剥离,恐怕马斯克也没有还手之力。更要命的是市场反应。
高盛集团在研报中明确指出,马斯克的政治活动已经成为影响特斯拉股价的"主要负面因素"。
美国汽车协会的调查显示,在知晓马斯克与特朗普的冲突后,28%的潜在消费者表示会重新考虑是否购买特斯拉。这些人大多是中间派选民,原本是特斯拉的核心客户群体。
他们的态度转变,直接影响了特斯拉的市场表现。7月份特斯拉在美国的订单量环比下降了15%,这是近一年来的最大单月跌幅。政治立场和商业利益的冲突,正在撕裂马斯克的商业帝国。
说到底,马斯克现在就像在钢丝上跳舞,一个不小心就会摔得粉身碎骨。政治理想很丰满,商业现实很骨感。
咱们先看看,放眼全球,还有哪个国家能接得住马斯克这个烫手山芋。俄罗斯?虽然收留过斯诺登,但马斯克的商业版图太庞大,俄罗斯接不住。
欧盟各国?别开玩笑了,他们对美国的制裁比谁都听话,哪敢冒着得罪华盛顿的风险收留马斯克。说来说去,能无惧美国制裁、还能提供一流营商环境的,除了中国还真找不出第二个。
更关键的是,马斯克在中国早就有了深厚的根基。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年产能45万辆,其中60%用于出口,已经成为特斯拉全球最重要的生产基地。
这还不算完,马斯克掌握着星链的核心数据和最先进的技术链,这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宝贝,中国也不例外。
如果马斯克真要离开美国,肯定也会带着他的科研团队一起走。想想看,一个完整的技术集团落户中国,对中美科技竞争格局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更有意思的是家庭因素。马斯克的母亲梅耶·马斯克对中国可是真喜欢,在上海参加过无数活动,粉丝都攒了一大堆。
老妈都在中国安家了,这本身就是最好的信号。而且马斯克本人对中国的发展模式也是非常欣赏的。他之前就说过,中国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让他印象深刻,这也是他想要改革美国政府效率的原因之一。
从战略角度看,中国在全球科技人才争夺战中正需要这样的机会。如果能够吸引马斯克这样的顶级科技企业家,对提升中国在新能源、航天等领域的技术实力意义重大。
而且中国一直强调"开放包容"的发展理念,为各国企业提供良好营商环境。马斯克如果真的选择中国,绝对不会缺少政策支持。
说到底,这可能是马斯克唯一的救命稻草了。在美国走投无路,在中国却可能迎来第二春。
马斯克这场"造反",看似是个人与制度的较量,实际上折射出全球科技格局的深刻变化。
无论结局如何,这场风波都预示着人才流动的新趋势,中国的机遇窗口正在缓缓打开。
你觉得马斯克会坚持到底还是理性撤退?如果是你,会选择继续拼搏还是另寻新的土壤?
更新时间:2025-07-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