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全国天文公众科学大会在连举行


仰望星空,解密宇宙

无限未知触发人类探索的渴望

当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来临

天文探索有了更多可能


7月31日,首届全国天文公众科学大会(Citizen Science Summit in Astronomy, CSSA)在辽宁大连开幕。大会旨在推动天文学的普及与公众参与,聚焦公众科学项目的实践与创新,展示公众科学项目成果,培育新的公众科学项目,推动天文数据的开放共享和人工智能的科学应用,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天文观测、数据分析和科学探索,激发全社会对宇宙探索的兴趣与热情。


本届大会在中国天文学会、天文科普工作协作组、天文科学教育联盟指导下,由辽宁师范大学、大连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多位重量级嘉宾专家、省市科协领导及百余名来自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普场馆、教育机构的代表们齐聚滨城,共探天文公众科学新路径。


开幕式上,辽宁师范大学校长罗文波代表主办方致辞。罗文波说,天文学因其普世性与启发性,一直是推动公众科学发展的重要领域,学校将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与各位专家一起共同探索天文科普新路径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台长刘继峰表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正重构天文学研究范式,公众科学的兴起为天文学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国家天文台将助力更多天文公众科学项目的建立,推动天文数据在科普教育领域的开放共享。


中国科学院陈建生研究员、赵刚研究员为大会作主旨报告。


陈建生研究员以《中国空间站望远镜(CSST)巡天的公众性与社会性》为主题,介绍了CSST项目向公众开放观测数据的计划,以及如何基于CSST观测数据设计公众科学项目等。陈建生表示,CSST获取的数十亿天体数据,既是巨大的科学宝库,更是全民科学教育载体。发动全社会参与CSST图像资源开发,是开展全民宇宙观教育的伟大工程,引导社会公众从“观看”宇宙到“参与”对宇宙的研究,是对公众进行科学宇宙观教育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有效路径。


赵刚研究员在《携手寻星:开启系外行星公众科学项目新时代》主题报告中,介绍了太阳系外行星探测从理论萌芽到技术突破的历程与阶段性成果,系统梳理了主流系外行星探测技术的原理与适用范围。赵刚说,公众借助自动化观测设备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力量,同样可以为系外行星大气和生命信号的探测贡献力量。

首届全国天文公众科学大会为何落地大连,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常务副主任崔辰州对此做出了解答。崔辰州表示,大连在科普教育、天文学普及方面是有历史的。在专业天文学研究方面,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都有相关老师。大连还有非常好的群众基础,大连市少年宫、牧夫天文学会常年组织带领青少年开展天文学观测和科学普及工作。还有一个很直接的原因,辽宁师范大学是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教育研发应用中心的共建单位,在组织上有密切联系。因此将首届全国天文公众科学大会带到大连,辽宁师范大学成为主办单位之一。

此次大会将历时3天,其间将举办20多场学术报告会和专业论坛。嘉宾将围绕“星月相伴,解密我们的天文探索”“地外智慧生命搜寻的公众科学设想”“公众参与科学研究的可持续机制及质量保障”等进行深入交流。


本条微信由“大连发布”(微信号:dl-fabu)编辑制作

文字:吴耀辉

资料:大连市科协 辽宁师范大学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美编:吴兵

编辑:姜赟 柳铭航

校对:鞠传强 滕永梅

主编:单淼

监制:穆军 侯智良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2

标签:科技   天文   公众   科学   天文学   辽宁   大连   数据   项目   大连市   中国科学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