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德国之后,英国也开始贴出 “中文标语”?中国游客:不能够接受

引言

出国旅游本是件开心事,看不同的风景,品不一样的文化,是一种放松身心的愉悦享受。

可要是谁在异国他乡的公共场所,突然看到用中文写的标语,而且内容带着明显的提醒甚至排斥,心里多半会不是滋味。

最近,继德国之后,英国也出现了类似的 “中文标语”,这让不少中国游客发在社交平台,纷纷直呼 “接受不了”。

那些刺眼的中文标语,到底藏着什么

最早,这些“中文标语”引起关注的是德国,前几年,去德国旅游的中国游客发现,柏林的博物馆区、一些商场里,多了不少中文标语。

“请勿大声喧哗”,“请勿触碰展品”,“禁止吸烟”…… 这些话本身没什么错,可显眼的是,中文标语的字体往往比旁边的本土语言大一圈,一眼望去,最扎眼的就是方块字。

德国方面的解释听起来挺 “贴心”的,他们说是因为中国游客多了,用中文提醒更方便大家遵守规则。

可在游客眼里,这 “方便” 有点变味,谁都知道,公共场所的规则对所有国家的人都适用,为什么偏偏把中文标语放大突出?

就像在一个集体里,大家都该守规矩,却唯独把个别人拉出来单独提醒 “别犯错”,潜台词仿佛是 “我们知道你可能会犯规”,这种区别对待,任谁心里都不会舒服。

更让人不舒服的是,现在英国也开始 “跟进”了,最近去英国的游客发现,伦敦的景点、购物中心,甚至街边小店,也冒出了中文标语。

内容还是那些 “请勿大声喧哗”“请排队”,但有些地方的措辞更直接,有游客拍到上贴着 “不得触摸商品” 的中文标签,语言很直白。

但相比中文的直接,旁边的英文提示语气却温和得多,而且还有更过分的是,个别小店竟贴着 “不卖东西给中国人”的标语,不知道怎么店家想的。

对中国游客来说,看到这些标语并不会很开心,因为这些标语像一道无形的墙,把满心期待的游客和当地的风景隔开了。

有游客在社交平台上说:在国外看到母语,第一反应不是亲切,而是委屈,明明自己守规矩、尊重当地风俗,却要被这样 “特殊对待”,换谁都难接受。

有关这些标语的话题还上过热搜,对于这个话题,大多数人都是愤怒的,当然,大家的愤怒不是没道理:凭什么用这些标语给中国人贴标签?

标语背后,是偏见还是误解

要说贴的这些这些标语完全没理由,也不客观,这些年中国游客走出去的多了,确实有一些人不文明行为被拍到,在博物馆里大声说话、乱摸展品,在公共场所吸烟、插队,随便网上搜搜就能看到。

这些行为被大家刷到,很容易让中国的游客被形成刻板印象。商家和景点为了 “防患于未然”,就想出了贴中文标语的办法。

可问题在于,个别人的行为不能代表全部中国人,绝大多数中国游客出去旅游,都会特意查当地的风俗礼仪,小心翼翼遵守规则,毕竟,中国有个词叫入乡随俗,大多数中国人还是遵循这个道理的。

所以,用极个别人的错,让所有中国游客 “背锅”,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的偏见。

而且,中国游客在外,就算违反了规则,大多数也并不是故意的,可能只是因为文化差异,可是却加剧了误解。

比如在国内,熟人之间说话声音大些,也很正常,可在国外,一些国家是比较冷漠的,比如说北欧,大多数很社恐,注重安静,中国人的热情,就可能被当成 “喧哗”。

还有在中国购物的时候,很多人都习惯“货比三家”,决定要买一个东西之前,会摸一摸商品质感,看值不值得买,可这习惯到了一些国家的小店,就可能被视为不礼貌。

再加上语言不通,可能会放大这种隔阂,比如当工作人员想提醒,却找不到合适的词,干脆用中文标语 “简单直接”的表达了,可是这种 “直接” ,在游客看来就比较的冒犯。

而且商家贴中文标语,表面是 “提醒”,背后可能藏着 “省事” 的心思,毕竟商家本来是有提醒的义务,但完全可以把语气弄得更恰当一点,或者聘用一些懂中文的店员。

中国游客消费能力强,商家既想赚这份钱,又怕麻烦,就用标语划下一道 “防线”,可他们没意识到,这种方法是省事了,可是标语带着偏见的 “防线”,只会把更多守规矩的游客推远。

就像贴 “不卖东西给中国人” 的小店,相信很快会被中国游客抵制,毕竟,偏见从来换不来尊重,只会反噬自己。

这些中文标语的争议,可能是不同文化相遇时的摩擦吧,对于这种影响心情的标语,如果想要改变的话,中国游客需要更注重细节,用行动一点点打破刻板印象。

而国外的商家和景点,也该多些耐心和包容,用刺眼的标语 “防备”,只会把游客推远,不如用更温和的方式沟通。

让游客心情舒畅后,游客消费的也会多一点,比如商家多安排会说中文的工作人员主动引导,肯定会在游客之间形成好口碑,生意也会越来越好。

商家真的没必要专门立牌子提醒,让人心情不好,毕竟,旅游的意义是拉近彼此,而不是竖起高墙。

而现在,中国游客也做得越来越好了,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在遇到不公正标语时,会理性沟通,比如向当地部门反映,或者在社交平台客观分享经历。

这种 “用声音代替愤怒” 的方式,非常理性,也很有力量,而德国一些景点已经悄悄调整了标语把中文和其他语言的字体弄成一样大,英国也有商场开始培训员工学基础中文礼仪用语。

虽然这些改变需要时间,但现在方向正在转好,相信文化交流中,这些偏见会在互相理解中慢慢消融,中国游客会用自己的实力,赢得其他国家的尊重。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4

标签:旅游   英国   德国   标语   中文   中国游客   游客   商家   偏见   景点   中国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