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冬:宜收锋芒,养元气,待春来

《立冬启藏》
乾坤肃气转冰轮,万物收华入本真。
水始凝冰封旧浪,地初冻土蕴新醇。
闭门且习黄庭卷,围炉慢煎普洱春。
识得天地深藏意,锋芒尽敛是龙鳞。

霜风初度,木叶尽脱。推窗时忽觉寒气侵骨,方知今日立冬。《春秋繁露》有言:“冬之气,天地之闭藏也。”这闭藏不是终结,而是天地运转的智慧转身。正如农谚所云:“立冬一日,水冷三分”,自然界的阳气自此深潜,万物在静默中开始一场漫长的修行。

收锋芒:与天地共守沉潜之道

《黄帝内经》开篇即点明冬藏要义:“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这“无扰乎阳”四字,道尽了冬日养生的精髓。宋代邵雍在《冬至吟》中体悟得妙:“冬至于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此时天地正在积蓄能量,人又岂能逆天而行?

古人深谙此理。白居易在《负冬日》中描绘了顺应时令的智慧:“杲杤冬日出,照我屋南隅。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闭目静坐,沐浴暖阳,看似无为,实则是让身心与天地节律同频共振。这与清代曹庭栋在《老老恒言》中的主张不谋而合:“冬月将起时,拥被披衣坐少顷。”骤起最伤元气,这片刻的安坐,正是收敛锋芒的功夫。

不仅起居如此,饮食亦需收敛。陆游在《冬夜》中写道:“地炉火暖灯烛明,瓦鼎参粥正可盛。”一碗参粥,远胜膏粱厚味。正如《养生要集》所言:“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这里的“热性”,不是辛辣刺激,而是温润滋养。民间智慧说得更透彻:“立冬萝卜赛人参”,最寻常的食材,恰是最应时的补品。

养元气:在静默中涵养生命本源

立冬之后,养生重在固本培元。明代医家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强调:“冬月阳气在内,阴气在外,老人多有上热下冷之患,不宜沐浴。”此言道出冬日护阳的重要性。中医认为:“寒为阴邪,易伤阳气”,而元气正是生命的根本。

文人雅士对此别有心得。清代沈复在《浮生六记》中记载:“雪夜里,生暖炉促足相依,静听雪声簌簌。”这不仅是生活情趣,更是养心的妙法。当外界万物萧条,正宜转向内心耕耘。陶渊明在《自祭文》中写道:“勤靡余劳,心有常闲。”冬日里的“闲”,不是懈怠,而是给心灵留出自在呼吸的空间。

运动养生更要把握分寸。华佗创立五禽戏时强调:“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冬日运动,当如苏轼在《冬景》中所说:“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既要保持生命的活力,又要懂得收敛。最适合的莫过于八段锦中的“双手攀足固肾腰”,或是太极中的“云手”,在舒缓中强健筋骨。

待春来:在蛰伏中孕育无限生机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句西方谚语,与中国古老的智慧不谋而合。《易经》复卦云:“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冬至前后连君王都要闭关静养,可见这段时日在古人心目中的分量。

等待不是消极的忍耐,而是积极的准备。农谚说:“立冬不砍菜,必定受冻害”,这是物质上的准备;而在精神层面,我们更需要“立冬修养蓄精神”。王维在《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中写道:“借问袁安舍,翛然尚闭关。”这里的“闭关”,正是为了来年更好的出发。

这种等待中蕴含着深刻的希望。古琴曲《梅花三弄》的意境,恰如冬日的修行——在严寒中保持内心的芬芳。杜耒在《寒夜》中体味到:“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那炉中跳跃的火苗,不正是深藏在寒冬里的生机吗?

立冬感悟:

立冬三宜,实为人生三境:

收锋芒,是懂得“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的智慧。如冬日草木,将生命力深藏根底;如白居易所言“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在浮躁世界里守住本心。

养元气,是明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真理。效法陆游“读书习气扫未尽,灯前简牍纷朱黄”的持守,在寂寞中充实自己。

待春来,是怀抱“冬天从这里夺去的,春天会交还给你”的信念。如同雪莱的诗句,在最寒冷的日子里,依然相信温暖。

让我们在这个立冬日,将生活调至恰当的频率:早卧晚起,必待日光;食饮有节,不过不及;精神内守,志闲少欲。如此,方能在万物收藏的季节里,积蓄最深厚的力量,等待春天第一声惊雷。冬日萧索,人心不凉。这个冬日里,愿抛却过往一切的牵挂与烦恼,怀抱着内心的温暖。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

《冬尽春生》》
雪孕梅魂香在骨,寒凝松魄翠盈襟。
养得丹田三寸火,能消世间九冬阴。
夜长正好参玄理,静极方知造化心。
待听惊雷破冻土,千山碧色共云深。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1

标签:养生   立冬   锋芒   元气   今日   冬日   万物   天地   阳气   智慧   冬至   农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