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损,裁员,闭厂,2025年6月,梅耶博格在美国申请Chapter 11破产保护,此前其德国子公司也已进入破产程序。
人人都说除非死几家光伏头部企业,否则行业不会好转。
站着说话自然不腰疼,当竞争对手一个个倒下,谁能保证下一个不是自己?
“消失的它”正在上演
光伏行业从两年前开始,破产裁员的新闻便已经屡见不鲜,多是一些不知名小厂。
相较于国内,国外的形势似乎更不容乐观。要知道,中国光伏企业断层式领先的情况下,一些能叫得上名字的企业已然面临困境。美国SunPower2024年申请破产,后被Complete Solaria收购并重组,数一数二的住宅市场龙头SunPower、Sunnova已破产或濒临破产,微逆龙头Enphase、全球出货前十的SolarEdge、韩华通过裁员收缩业务。
随着竞争加剧,在国内,死亡之火的蔓延范围正越来越广,多家知名企业陷入经营困境。
6月26日,尚德启动第二次破产重整,这家2001曾由施正荣创立,2013年首次破产后由郑建明接手的企业,曾代表了一整个时代的发展,终究还是没能逃脱命运的捉弄。而同期的赛维,也早已湮灭声迹。
2024年,爱康缺席SNEC引发热议,同年6月,该公司因股价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1元,触及面值退市红线,最终于8月正式终止上市。这家被誉为"光伏配件第一股"的企业,曾豪掷3.2亿元收购晋能HJT产线,今昔对比令人唏嘘。
不同于2024年的大惊小怪,2025年SNEC光伏展会上,多家企业的缺席已不再令人意外,其中包括上市不久的首航新能、正筹备IPO的英发睿能、上市失败后由盐城国资接管的润阳股份,以及刚被实施ST风险警示的泉为科技等,甚至有些虽已支付展位费,最终仍选择撤展以减少额外支出或避免债务纠纷。
海润光伏2025年6月正式完成破产清算,此前因财务造假退市并面临9.3亿元投资者赔偿;亿晶光电2025年6月控股股东股份被司法拍卖,资产负债率高达92.8%;棒杰股份旗下扬州棒杰新能源2025年3月因持续亏损停产裁员,逾期债务达1.06亿元……
中国光伏企业穿越周期,难道真的需要几家大型光伏企业的倒台?换句话说,如果连头部企业都无法生存,岂不证明光伏这个行业是真的不行了?
光伏企业,拼的是什么
宋登元说,现在比拼的不是规模,“大”没有什么用,现在的情况是你卖的越多亏的也越多。
瞿晓铧说,有时候离场是种智慧,因为有人离场,产能才可以出清,这叫做既救了自己,又救了大家,这是大功德。
主动离场的也的确有许多企业,如果被迫主动也算主动的话,但多为一些跨界企业、二三线企业、赚快钱的企业,头部厂家中,尚未出现这样的“奉献精神”。
不难理解,对一线光伏企业来说,穿过多少腥风血雨才有了如今规模,留之亏损,弃之未免太可惜。然而企业要生存,便必然要寻求突破,谁相信“大家都这样”将一切交给市场而不作为,谁才是下一个牺牲者。
产业的逻辑很简单,一个是市场战略,这个不赚钱,有没有其它的业务抵御风险,所以我们看到储能在光伏行业的崛起,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专业化企业转为一体化企业,一个是技术押宝,产品大差不差的情况下,如何将效率提上去成本降下来。
更加喜闻乐见的是,蛋糕不够分的情况下,共同将市场做大。这是所有人乐意看到的,光伏成本越来越低,价格越来越有竞争力,市场自然全面铺开,这样的卷才是良性循环。
谁能救光伏
分析普遍认为,光伏行业需经历深度出清,淘汰低效产能,才能回归健康竞争。但若连头部企业都难以存活,可能意味着整个行业的商业模式需要重构,而非单纯的市场周期问题。
6月29日,人民日报头版推出《在破除“内卷式”竞争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其中光伏组件、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被重点点名。
内卷从何而来?人民日报看的很清楚,“一边,行业各环节年产能均超1100吉瓦,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另一边,一些地方政府依旧热衷于招商引资、上马项目,给土地、给政策、给资金。”内卷背后,有阶段性供需错配的影响,有高标准市场体系尚待健全的影响,有部分地方政绩观错位的影响。
光伏行业如今的混乱非一家之过,非一日之功。相应地,要改变现状,需要政府有引导、行业有自律、企业有行动。
这场寒冬过后,幸存者或将迎来更高质量的增长,但代价是大量企业的消亡。
更新时间:2025-07-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