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适应性与调控,边缘计算,光芯片与光子集成,框架核酸原子制造……上周,位于杨浦区的上海市团校迎来一批活跃在科技前沿的年轻人。在这次2025年“上海青年科技人才U35”培训班上,历届荣膺这一荣誉的科技青年济济一堂,他们平均年龄只有30岁出头,均来自上海科技创新各前沿领域的第一线。在科技创新的重大项目领域里,“U35”已成为关键引擎;勇挑上海科技创新“大梁”,正是上海科技青年最硬核的青春“注脚”。
创新之要,在于得人。青年科技人才是创新发展所有要素中最活跃的要素,是迈向未来所有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从突破关键问题和“卡脖子”领域,到疏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的快车道,打造创新“核爆点”,全过程创新每个环节,都有赖于人才的引领和驱动。自2020年起,上海启动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分别从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等战略方向,选拔35名获奖者、15名提名者,组成上海35位35岁以下科技创新人才。截至目前,上海共评选出百余位来自各个前沿科研领域的青年领军人才。
“31岁时,我成为一个千万级项目的负责人,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姜益光现年33岁,目前还领衔一个比千万级“大得多”的项目。“我们的团队十分年轻,但国家充分相信我们年轻人。”在今年初揭晓的第四届“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颁奖典礼上,姜益光与一众同样年轻的科研领军人站在一起。在上海科技创新领域,重大前沿科研项目越来越“偏爱”年轻人,30岁挑大梁已不是新鲜事。今年“上海U35”入选者中最年轻的科学家是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的范睿,而他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时,才29岁。
近年来,上海市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目标,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发展的政策,通过项目资助、平台搭建、机制创新等方式推动青年人才挑大梁。《“理想之城”——全球青年科学家调查》显示,对比全球20座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上海对30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吸引力全球最强、青年科技人才创业动力全球最强,青年科技人才对政府支持科技创新的满意度全球最强。
特别是在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方面,上海市科委先后实施青年科技启明星项目、学术/技术带头人计划、浦江人才计划、青年科技英才扬帆专项等多个涉及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人才项目(计划),支持40岁以下青年人才担当重大攻关任务负责人的比例不低于30%。在市级重大科技专项(如脑科学、人工智能)中明确青年牵头比例,例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要求45岁以下负责人占比不低于50%。同时,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张江实验室等推行“青年PI制”,赋予团队组建、经费使用自主权。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允许青年人才通过“先赋权后转化”模式享有职务发明收益,比例最高可达70%。
目前,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青年项目数,上海在全国领先。据估计,上海35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占比超过40%。截至2024年,上海启明星项目已连续实施34年,累计资助3500余位3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走出了25位两院院士,入选国家杰青和国家优青的上海青年科技人才超过500位。
未来,上海将继续积极集聚海内外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构筑世界级的科研事业发展平台“筑巢引才”,依托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平台建设等大力引进海内外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通过“政策+平台+生态”组合拳,加速更多青年科技人才从“后备军”向“主力军”转变,为青年科技英才提供与国际接轨的创新发展环境。
相关内容详见4月28日新民晚报3版
更新时间:2025-05-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