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10月10日讯(融媒体记者 邱丰 王柏峰 文/图)今年的“双节”长假,泉州以丰盛的文旅盛宴款待八方来客,以热情周到的服务回应大家的期许。如今“超级黄金周”落下帷幕,游客从这座古城出发,搭乘返程的列车与航班,把旅途的记忆带回家中。我们不禁好奇,在返程旅客的行囊之中,究竟会装着怎样的泉州?
泉州很“出片”,人人都是摄影家
泉州很“出片”,人人都是摄影家。
外国游客打卡开元寺
游客们带走了满满的回忆,也留下了“常来常往”的念想。
在泉州,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古城里的红砖古厝、联排骑楼,是天然的取景框;海岸边的潮起潮落、日出月升,皆可入镜成画。人们用脚步丈量街巷,用目光捕捉风景,将整座城市编织成一部流动的影像。游客不只是过客,更是这座“世遗之城”的记录者与叙事者。
游客在丰泽蟳埔码头拍摄簪花美照(陈起拓 摄)
你看,头戴“簪花围”的姑娘们,在蟳埔的蚵壳墙前巧笑嫣然,仿佛时光在此停驻;身着惠安女服饰的游客立于崇武海岸的礁石之上,衣袂与海浪共舞,定格成海天之间最动人的一帧。清源山上,晨光为静坐千年的老君岩镀上金边,游人等候合影,更像是在与古老智慧进行一场无声对话;开元寺内,仰拍的镜头捕捉的不仅是东西塔砖石的庄严,更是一份跨越时空的虔诚与宁静。
戏剧盲盒《偶遇世界·因为刺桐》,图为《怒海》剧照。(张九强 摄)
今年的取景框里,增添了更多动感的“戏码”——《偶遇世界·因为刺桐》首创“戏剧盲盒”的观演模式,让观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与未知的剧情惊喜相拥。“推开骑楼的木窗,里面竟是国潮奔涌、非遗闪耀的舞台,恍如梦回刺桐城!”来自山东的李女士在中山路上发出如是惊叹。“∠45°刺桐幻幕”系列之“我们的节日——刺桐中秋奇妙月”国潮快闪,以沉浸式体验将传统文化编织进当代节庆,让月光、音乐与人文在镜头中交织共鸣。
当夜幕降临,丰海路的江灯倒映水中,中山南路骑楼的暖光温柔洒落,蟳埔渔人码头烟火绽放如星雨——这一切,都为远道而来的旅人,添上了一抹“夜泉州”独有的梦幻色调。在这里,摄影无需技巧,因为泉州本身,就是一帧帧会呼吸的闽南风情。你只需举起镜头,便能截取一段时光,收藏一座城的体温与回音。
泉州很“有料”,什么都想带走
泉州的“味道”,不仅要用舌尖品尝、吃进肚里,更要“打包”进行李,让旅途的滋味无限延长。
古早味的“伴手礼”,是行囊里的深情。漫步在西街、中山路,游客手中少不了酸甜脆嫩的蜜饯、外酥里糯的芋头饼,以及那真空包装也锁不住浓香的姜母鸭。来自天南地北的旅人,在氤氲的烟火气中由衷赞一句:“泉州真好呷!”而后,心满意足地将这份地道风味打包带回故乡。
新潮流的“文创品”,是千年文化的时尚转型。在中山路的一家文创店里,上海游客赵先生端详着以东西塔为造型的八音盒:“这个造型一看就是泉州风格,买回去做个纪念。”随后,他又拿起印着“水查某”(漂亮女孩)、“好康斗相报”(好事一起分享)的方言钥匙扣,“这些方言真有趣,买几个送给朋友”。店员耐心地介绍每个产品背后的故事,于是,泉州厚重的文化,便藏在这份轻盈的纪念中,悄然启程,奔赴远方。
国庆期间,游客在中山路漫游慢生活,参与移动漫游车相关活动,获取漫游大礼包。
“来泉州,先拖鞋!”这个假期,泉州的新爆款,竟是一双联名款拖鞋。泉州以“国庆来泉州·漫游慢生活”为引,把“累了就拖一会儿”的松弛感,酿成了可触摸、可带走的旅行惊喜,让一双拖鞋陪伴游客读懂这座城市的慢生活。拖鞋底部特意复刻了泉州街巷的小石路纹路,带着细微颗粒感的凹凸设计让每一步都像在为脚底做轻柔按摩,真正让“漫游泉州”成为一点都不费脚的惬意享受。
从可品尝的古早味到可把玩的潮物,游客们带走的,是能够分享的泉州风味,更是能够留存的城市记忆与生活态度。
泉州很“暖心”,下次还要再来
一座城市的温度,不在于其拥有多少故事,而在于它如何对待远道而来的客人。
为游客提供交通便利的小白车
全市开放免费停车场超百个、免费停车位超2万个,开通免费公交线路、跨区域旅游接驳专线72条,投入免费公益讲解员、志愿讲解员超2000人,推出亲民住宿白名单100家……这个假期,泉州用百项暖心服务让游客为这座城市打下一个又一个“五星好评”。
“我们预约了免费公益讲解,专业人员带着我们边游览边讲解,态度热情,内容接地气,让我们的这趟泉州之旅体验感拉满。”来自湖北的游客胡女士说。国庆中秋假期,泉州启动“国庆来泉州·漫游慢生活”等特色公益讲解活动,集结超2000名专业导游与志愿讲解员,引领市民游客沉浸式触摸世遗文脉,在步履之间感受泉州的历史厚度与城市活力,让文旅体验从“静默景观”变为“可感故事”。
泉州的人情味,不仅在准备充分的官方服务里,更体现在本地居民的热情好客上。在中山南路“聚宝杯”万人博饼大赛中,来自江西的周先生第一次尝试博饼,旁边的泉州阿姨热情地传授技巧:“手要稳,轻轻掷。”
“在泉州,向本地人打听特色美食,他们总会热情地告诉我怎样吃最地道,上哪儿吃最正宗,有时甚至手把手帮我规划路线,掏出手机细致讲解。”这份淳朴与热忱,让来自杭州的桂梦雨深受触动。“那种扑面而来的烟火气,那种真挚的人情味,让人还没离开,就已经开始期待什么时候再来。”她笑着说道。
行囊再满,也装不尽泉州所有的光影、风物与温情,游客们带走了满满的回忆,也留下了“常来常往”的念想。当海风再次吹过洛阳桥,这座包容而温暖的城市,依然会敞开怀抱,等待与每一个人熟悉或崭新的故事再次相遇。泉州,永远在路上,在行囊里,在下次见面的约定中。
责任编辑:黄冬虹
更新时间:2025-10-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