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摧毁你健康的,是人人信以为真的这十大健康好习惯

大清早,李阿姨像往常一样,煮上一杯热豆浆,配两片全麦面包。吃完,她习惯性地快步爬三层楼梯,心里想着“动一动,才健康”。

儿子看见了,夸她自律,还说:“妈妈,都是好习惯,可别偷懒!”可谁能想到,半年后体检,李阿姨的血糖、血压竟然比去年高了不少,还经常睡不好觉。

邻居大妈一听,大为不解:“不是都说这些习惯有益吗?”医生却反复摇头:“健康路上,怕就怕误把‘伪科学’当常识。”

你有没有想过,生活中那些被反复刷屏的“好习惯”,其实正悄悄伤害着你的身体?今天,我们就带大家揭秘。人民日报权威提醒:这10个你天天坚持的“好习惯”,其实可能正在摧毁你的健康!

究竟是谁在误导我们,哪些习惯要警惕?尤其是其中第7个细节,90%的人都以为越多越好,结果却恰恰相反!你,绝对不能再忽视下去了。

别让“好习惯”害了健康,权威解读那些被误解的健康常识

数据显示,中国40-69岁人群中,高达72%的人自认为生活习惯良好,却仍患慢性病困扰。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尴尬?归根结底,就是“伪健康习惯”盛行,认知陷阱广布。

人民日报近年多次发文,分析十大常见健康误区,并邀请协和医院/中华医学会等权威专家参与论证。通过系统梳理发现,不少“常识”,其实已经被最新的医学研究证伪。比如:

空腹喝蜂蜜水:很多人坚持早起喝蜂蜜水,觉得能排毒养颜。其实,蜂蜜升糖指数高,糖尿病风险人群空腹饮用容易引发血糖波动。

中华预防医学会数据显示,55岁以上人群长期空腹甜饮,糖代谢紊乱风险增加13%-19%。

每天散步过万步:有人每天走两小时、挤出时间“刷步数”。协和医院数据显示,长期超负荷步行人群,关节损伤风险提升约21%。专家建议适量活动,每天6000-8000步即可,关键是“适合自己”,而非盲目拼步数。

大量饮用绿茶:提神、抗氧化是绿茶的好处,但肾功能减退或肠胃薄弱者,大量饮用反而可能诱发失眠、消化不良。哈佛大学一项覆盖1567人的研究显示,每天超4杯绿茶者,胃部不适发病率比正常饮用者高出14%。

无糖饮料放心喝:无糖不等于无害,大量饮用“代糖”饮品与胰岛素抵抗、心血管病发病风险升高相关。国际医学期刊《JAMA》曾报道,过量摄入甜味剂,糖尿病风险上升8%-12%。

难道“健康习惯”真的错了吗?其实,健康在于科学、适量,任何极端或被神化的行为,反而容易颠覆你的健康。

坚持这些习惯,身体可能遭遇这些潜在危机

专家系统梳理后,将十大常见“健康好习惯”列为风险警示榜,包括:

吃得过于清淡

长年“水煮菜、不沾油”,表面看远离“三高”,实际脂溶性维生素摄入不足、免疫力下降。营养学会研究表明,50岁以上人群,严控油脂饮食3年以上的人,免疫相关感染率升高17%。

天天大量补充维生素/营养丸

人民日报调查发现,滥用补剂非但不预防慢病,反而加重肾职能负担。过量摄入脂溶性维生素可能导致中毒或肝损伤。

觉得“顺其自然”不爱体检

许多人“自我感觉健康”,很少做常规体检。其实76%的慢性病早期表现隐匿,发现时已错过干预契机。

晨练过早运动量大

多数大爷大妈6点天未亮就跑步,协和医院运动医学中心提醒:过早晨练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冷空气刺激下冠脉痉挛风险提升12%-18%。

每天喝大量白开水

“多喝水有益”对绝大多数人适用,但肾功能减弱或有心脏基础疾病者,一天饮水应因人而异,否则可能加重肾、心负担。

每顿都按时规律吃饭不换花样

固然促进代谢,但如果40岁后长年“三顿雷打不动”不换食谱,容易营养单一、肠道菌群失衡。饮食应多样化,粗细搭配、荤素搭配。

长期“睡前泡脚水超热”

泡脚能放松身体,促进血液循环,但40℃以上的热水泡脚,足部烫伤和静脉曲张风险翻倍增加,糖尿病人尤其危险。

以为“无糖就是安全”

见前文“无糖饮料”误区实际更危险。

只重视健身、忽视拉伸

运动前后不做拉伸,发生韧带拉伤、肌肉劳损风险提升约19%。

煮菜努力“低盐低油”但忘了摄入优质蛋白

营养中国调查数据显示,中老年人蛋白摄入不足是体质下降的主因。只控油盐而忽略蛋白,肌肉流失风险提升16%。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也曾“自觉自律”,却没想到这些“社会共识”其实暗藏风险?

这就是健康路上的陷阱,甚至比熬夜、躺平更容易被忽略。

人民日报多次强调:健康没有神话,只有科学的习惯和量力而行的选择。在日常生活中,请记住:

别盲目追“网红健康法”,结合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宜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都是需要“因人、因时、因地”不断调节的;每年一次常规体检,是及时觉察隐患、疾病防控的最好屏障;补剂须遵医嘱,蜂蜜水、无糖饮料、绿茶等,需要根据自身基础情况科学搭配,不宜过度依赖;注意身体反馈:如晨起心悸、头晕、失眠、关节肿痛要及时就医。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中华预防医学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指南》

《人民日报》健康周刊专栏2021-2023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7

标签:养生   人民日报   健康   习惯   风险   协和医院   绿茶   身体   人群   营养   权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