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发了一篇《广州小升初“大实话”》,没想到引来不少关注。评论区里,有不少朋友提到“贩卖焦虑”之类的看法。其实我想说的是,文中所提只是我目前经历小升初阶段的一些现象(每年都会有所变化),另目前现实中更“卷”的可能还在后面——比如中考分流,比如高考竞争。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我们身边那些“鸡娃”的家长,究竟都是哪些人?
一说起“鸡娃”,很多人会立刻联想到“海淀妈妈”。确实,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这类家长格外多见。她们以高度投入、密集安排孩子的学习与活动而“闻名”,某种程度上,也成了教育竞争的一个缩影。
除了这类典型形象,我发现身边“鸡娃”意愿强烈的,还有这样几类家长:
一类是工薪及以上、受过良好教育的职业群体,比如医生、教师、律师等。他们大多亲身经历过“知识改变命运”的过程,深刻认同教育带来的实际利益与社会尊重。也正因如此,他们更倾向于将教育资源视为维持甚至提升下一代社会地位的关键路径。这份“阶层焦虑”,无形中成了“鸡娃”的重要驱动力。
另一类则是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母亲全职在家的家庭。对不少全职妈妈来说,除了料理家事,陪伴、督促孩子取得优异学业成绩,也被视为个人价值与成就感的一部分。孩子的进步,某种程度上也成了她们的“KPI”。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觉得“鸡娃”是个贬义词。但我始终认为,“鸡娃”本身并不是问题——在今天的教育环境下,完全不“鸡”的家长,恐怕少之又少。真正值得思考的,不是“要不要鸡”,而是“怎么鸡”?
另在我看来,明智的“鸡娃”,一定是在保障孩子身心健康的前提下,有温度、有规划地陪伴成长。它不是盲目报班、不是压榨全部时间,而是在了解自家孩子的特质,找到适合的节奏;是从小就重视孩子的学习习惯培养与内驱力,而不只是分数和名次;更是留出空白的时间,让他们接触大自然、交朋友,逛博物馆,看纪录片等保有对世界的好奇。
说到底,“鸡”的初衷,不该是出于攀比或焦虑,而是帮助一个生命更好地长大——在家长力所能及可给的土壤里,长成孩子本来该有的、健康茁壮的样子。
更新时间:2025-11-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