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篮和澳大利亚女篮二番战即将上演,鉴于首次交手失利的情况,笔者认为中国女篮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对战术体系重新进行调整,或许比赛的结果会带来惊喜,以下为个人建议,球迷们可以自由讨论:
防守端:用 “弹性联防” 破解身体压制
澳大利亚内线锋线球员,平均身高超过 1.85 米,非常擅长通过挡拆后冲击篮筐或分球三分。针对这一特点,建议采用 “2-3 联防 + 局部包夹” 的混合防守:
1、内线收缩与侧翼补位:韩旭镇守篮下时,尽量放弃对与对方矮个中锋的外线跟随,只专注封堵禁区路线。如果澳大利亚球员持球突破,侧翼的罗欣棫或黄思静第一时间进行协防,形成 “包夹”局面,迫使球权转移至外线。
2、外线:因为澳大利亚队三分命中率比较稳定,因此可用后卫(李缘 / 王思雨)实施高位逼抢,迫使对手在压力下传球,此时弱侧球员迅速轮转补位,切断她们的三分球出手节奏。
3、篮板保护:首战澳大利亚队时,中国女篮在篮板方面以 42-30 领先,本场要继续加强篮板球的控制。建议每次投篮后,韩旭专注卡位对方中锋护篮,陈明伶紧盯对方大前锋,后卫线球员不要盲目冲抢,全力封堵对方外线球员的二次进攻。
进攻端:用 “速度差” 撕裂阵地防守
澳大利亚队防守侧重的是 “硬碰硬” 的身体对抗,但她们的防线转换速度较慢(场均快攻失分 12.3 分),这正是中国女篮可以利用的突破口:
1、 “三秒启动”快攻反击:抢到防守篮板后,杨力维需在 3 秒内完成长传,找前场的杨舒予或张茹。这两位球员具备 1.85 米以上身高却有后卫级速度,可利用澳大利亚锋线回防不及时的空档,直接冲击篮筐或分球三分。
2、韩旭进行 “高位策应 + 下顺”:当对方内线球员贴身防守时,韩旭可提到罚球线附近接应,利用身高优势完成 “击地传内线空切” 或 “分球底角三分”。如果对方中锋跟随上提,则迅速下顺,后卫吊切入内线完成投篮或者造犯规罚球。
3、“假掩护 + 反跑” 破挡拆:澳大利亚防守挡拆时习惯 “挤过” 而不是 “绕过”,可以让王思雨与罗欣棫在弧顶做假掩护,后者突然反跑至底线,利用对方防守重心偏移的瞬间接球跳投(这个战术在首战中用过 3 次,成功得手 2 次)。
攻防节奏:用 “变化的节奏” 打乱对抗节奏
通过首场比赛可以看出,澳大利亚球员在持续高强度对抗之后,体能会出现明显下降(首场第四节得分比第一节低 8 分),可针对这一点对球队的攻防节奏进行调整:
1、放慢半场进攻节奏:在 24 秒进攻时间剩余 8 秒时再发起战术,迫使对方在高位进行长时间身体对抗,消耗其锋线体能。
2、交替使用 “阵地战 + 快攻”:连续两次阵地战后,突然加快节奏打快攻,让适应慢节奏的澳大利亚防守体系出现混乱。
综上所述,今晚的这场比赛,不能与澳大利亚拼身体对抗的 “蛮力”,而是得用精准的防守轮转和灵活的进攻节奏,将比赛拖入 “中国女篮擅长的节奏区间”。只有当澳大利亚被迫在防守端频繁补位、进攻端陷入失误陷阱时,胜负的天平才会向中国女篮倾斜。
更新时间:2025-07-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