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郎平在美国悠闲的喝着咖啡,没事就逛一逛女排训练馆,而曾经和她并驾齐驱的杨锡兰,昔日的五连冠女排队长,如今却被曝光在瑞士当保安,困顿潦倒......
同样是女排冠军,生活水平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任谁看到都会忍不住感慨吧。
时至今日,选择为爱远赴瑞士的杨锡兰,可曾后悔过当初的决定呢?
1986年的捷克斯洛伐克,女排世锦赛决赛现场,杨锡兰站在场地中央,汗水顺着脸颊滑进衣领,左手紧紧攥着排球。
作为二传手,她刚用一记精准的背传助攻郎平扣杀得分,看台上瞬间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
那时的她们,是全国人民的“精神图腾”,毫不夸张的说,当时报纸头版、广播头条全是她们的名字,连胡同里下棋的大爷都会念叨:有郎平的扣杀,有杨锡兰的传球,这球稳了!
然而,1988年汉城奥运会后,这对“黄金搭档”的人生轨迹第一次出现分叉。
郎平在洛杉矶奥运会后短暂退役,又在1995年临危受命回国执教,带着中国女排重新站上巅峰;
而杨锡兰在那年奥运会后递交了退役申请,理由是膝盖的旧伤已经严重到蹲不下去,后来人们才知道,她膝盖的半月板早已磨损殆尽,每次训练都要靠打封闭针止痛。
退役后的杨锡兰做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跟着丈夫张建国去瑞士生活。
张建国是前男排运动员,当时在瑞士一所体育学院任教,原本两人计划去美国,但因为签证问题耽搁了。
杨锡兰后来在一次罕见的采访中轻描淡写地说“他在哪,家就在哪。”
那时的她或许没料到,这个决定会让她彻底淡出公众视野,过上与聚光灯绝缘的日子。
刚到瑞士的日子并不容易,杨锡兰连最简单的法语问候都不会,去超市买东西只能靠比划。
但她骨子里有股运动员的韧劲,每天跟着收音机学法语,三个月后就能用流利的法语接受当地媒体采访。
丈夫的工资不算高,为了贴补家用,杨锡兰接了一份俱乐部教练的工作,那是个濒临解散的业余队,队员们大多是兼职球员,训练时间总凑不齐。
杨锡兰没抱怨,每天早上五点就去球场等着,谁有空就单独带谁练,硬是用两年时间把这支队伍带到了瑞士联赛冠军的位置,还拿到了欧洲杯的入场券。
就在人们以为杨锡兰会在教练岗位上继续发光时,她却又一次选择转身。
1993年大女儿出生后,杨锡兰辞掉了教练工作,不是因为别的,是膝盖的旧伤又犯了——一次带队员做深蹲训练时,她没站稳狠狠摔在地上,半天没能爬起来。
医生警告她:“再这么折腾,以后可能要坐轮椅。”从那天起,她把精力全放在了家里。
院子里的小菜地成了杨锡兰的新战场,她从国内带过去的黄瓜籽、辣椒籽,在瑞士的土壤里长得格外旺盛。
每到收获的季节,杨锡兰就提着篮子给邻居送菜,瑞士老太太们总笑着说:“杨,你种的中国蔬菜比超市买的香。”
丈夫张建国在一旁补充:“她种菜都带着二传手的精准,行距不差半厘米。”
日子就这么不紧不慢地过着,直到2024年那张照片流传开来。
照片里的杨锡兰穿着保安制服,站在商场的玻璃门后,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眼神里还是当年赛场上的专注。
有人说她“落魄”,可了解情况的人都知道,这份在联合国安全系统的工作并不简单,每天要处理来自十几个国家的咨询,语言不通顺根本干不了,而杨锡兰不仅能应付自如,还常被同事夸“反应比年轻人还快”。
这几年,郎平总在公开场合说:女排精神不是只有赢球,是不管在什么地方,都把日子过出劲儿来。
这话或许是说给后辈听的,却意外道破了她和杨锡兰的共同底色。
郎平用她的经验助力女排发展,是另一种形式的坚守。
杨锡兰在瑞士把小家打理得井井有条,女儿会说五国语言立志当外交官,儿子自学编程小有名气,又何尝不是一种圆满?
去年夏天,有球迷在瑞士偶遇杨锡兰,问她有没有后悔当初的选择。她正在给菜地里的西红柿搭架子,闻言直起腰笑了:“你看这西红柿,在瑞士的太阳下也能结果,不就挺好吗?”阳光落在她脸上,眼角的皱纹里全是平和。
或许人生从没有标准答案。有人适合站在巅峰指引方向,有人偏爱在烟火里踏实生活。
就像当年赛场上,郎平的扣杀需要杨锡兰的传球才能完美呈现,如今她们的人生,也不过是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女排精神”里最本真的那两个字:坚守。
参考资料:
更新时间:2025-08-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