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宣布加税通知后,欧盟被曝准备对华动手,声称自己别无选择

全球贸易战的火药味又浓了一层。刚刚,特朗普再次扔出重磅炸弹,宣布自10月1日起,对一系列进口产品加征高额关税,涉及范围从厨房橱柜到重型卡车,显然是要在全球经济上“再搅一把”。

还没等这股冲击波散去,欧盟那边就传来风声——准备对中国钢铁、汽车等产品下手,关税力度不小,理由简单粗暴:中国产能太多,他们“别无选择”。

可问题是,这个“别无选择”的说法,真的站得住脚吗?

特朗普回来了,贸易战也跟着回来了

熟悉的剧本就重新上演,特朗普在近日宣布,将对多个关键进口品类加征关税:厨房橱柜、浴室洗手台等建材税率提高到50%,进口家具30%,专利药品直接翻倍到100%,所有重型卡车也被划入征税清单,税率为25%。

这场加税大戏,不只是面向中国,几乎波及全球。但从品类选择来看,打击面既有民用消费品也有工业制造品,显然是要从供应链源头开始“美式重构”。

特朗普在台上的那套“美国优先”的老调调,现在被他重新包装成“制造业回流”,但本质没变——还是用关税逼迫外部调整,以换取内部政治资本。

对美国国内来说,这种激进操作短期看似“强硬”,但后果也不轻。首先是通胀压力会继续飙升,尤其是在美联储刚刚释放对降息转向的信号之后,这波加税无疑是给市场添乱。

另一方面,对于依赖进口的中小企业来说,成本直接上天,谁来买单?最终无非是消费者和实体经济。

而在国际层面,这一波操作迅速引发连锁反应。欧盟、日本、加拿大等美国传统盟友都在重新评估各自的对美贸易政策。尤其是欧盟,早先还想和美国保持距离、搞些“战略自主”,现在在特朗普的压迫下,竟然也有了“出招”的冲动。

欧盟的“别无选择”听起来像是借口

就在特朗普宣布新一轮加税不到48小时后,德国《商报》一篇报道引发热议。

文章援引欧盟内部人士透露,欧盟委员会正在准备一整套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措施,包括对中国产钢铁、电动车、光伏设备征收最高可达50%的关税,还包括限制中国企业参与欧洲公共基建项目,强制要求采购“本地绿色钢材”,甚至为欧洲电动车设定配额保护。

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个“合情合理”的产业保护动作。欧盟官员的说辞也很统一:中国的“产能过剩”正在冲击本地市场,欧洲企业“生存困难”,他们必须“采取行动”。但多看两眼就会发现,这个逻辑并不严谨。

首先,“产能过剩”这个词早就成了西方国家对中国出口优势的惯常指责。

实际上,根据世界钢铁协会的数据,欧洲本身的钢铁产能利用率并不低,问题更多出在能源成本上升、人工开支过高,以及技术转型缓慢。

尤其是在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能源价格飙升,许多钢企的利润空间被压得死死的。如果说这叫“中国产能打压了欧洲”,那多少有点“贼喊捉贼”的意味。

再说“绿色转型”。欧盟自己设定了极高的碳排放标准,要求钢铁行业彻底脱碳,但又没给出足够的财政支持,导致许多企业陷入“两头堵”:要么被环保政策压垮,要么被市场竞争淘汰。

这根本不是中国的错,而是欧盟自身政策协调失衡的问题。

至于“别无选择”?说白了,欧盟这是在为自己的贸易保护主义披上一层“环保”和“公平竞争”的外衣。

真正的目的是想在中美之间找到一个既能展现强硬态度、又不至于激怒美国的“平衡点”。中国则被当成了一个相对容易下手的目标。

欧盟的算盘打得响,但算盘珠子不一定好使

这已经不是欧盟第一次在贸易政策上玩“双标”。早在今年3月,特朗普对美国进口钢铁和铝制品加征新一轮关税时,欧盟虽然嘴上强硬,说要对美国钻石、禽肉等产品征税报复,但转头就和美方达成了临时协议,把报复措施搁置了下来,理由是“要避免全面贸易冲突”。

可轮到中国,欧盟的态度立马变脸,不仅关税直接拉满,还附带各种限制性政策。这种“对强者妥协、对对手强硬”的操作,说白了就是一种战略短视。

欧盟内部清楚,对美国硬碰硬的代价太高,而对中国搞限制,反正损失也有限,还能借机秀一把“独立姿态”。

但问题是,中国已经不是过去那个可以被随意指责的“世界工厂”。

今天的中国,不仅在制造能力上全球领先,在绿色转型、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也越来越有话语权。欧盟想通过关税把这些挡在门外,恐怕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更关键的是,欧盟这种“随美国起舞”的策略,已经严重损害了它的全球信誉。

如果此次对华制裁真的落地,不仅中国会采取反制措施,连欧盟内部的产业链也会遭到冲击。比如德国的汽车业、法国的化工企业、意大利的机械制造

哪个不是高度依赖中国市场?一旦中欧关系恶化,这些产业必然首当其冲。

从长远看,欧盟如果继续在中美之间做“墙头草”,不仅会失去经济利益,更会在地缘政治上被边缘化。美国不会真正信任一个在关键时刻迟疑不决的盟友,而中国也不会对一个反复无常的贸易伙伴抱有幻想。

贸易保护主义回潮,谁才是真正的受害者?

无论是特朗普的“关税复辟”,还是欧盟打着环保旗号对中国出手,本质上都是一种经济焦虑的外在表现。

这些国家在面对经济下行、技术转型、社会分裂等内部问题时,选择将责任外推,用“外部威胁”来掩盖自身矛盾。

但历史早就证明,贸易保护从来不是出路。它可能短期内稳住某些选票、安抚一些产业,但长期看只会破坏多边贸易体系,扰乱全球产业链,伤人伤己。

更不用说,全球通胀还没降稳,这样搞下去,消费者买单的日子会越来越难过。

中国的态度一直很明确——欢迎公平竞争,反对歧视性壁垒。如果真有问题,可以坐下来谈,靠打压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但如果有人非要挑衅,那中国也不会坐视不理。就像中国外交部最近表态的那样:将坚定不移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惹事,但也不怕事。

全球经济要想走出困境,需要的是更多合作和互信,而不是你来我往的关税战。可惜的是,有些人似乎还沉迷于用老套路解决新问题。只可惜,这个世界早就变了。

结语

这场风波未必止于关税,更可能开启新一轮的全球产业重组与地缘博弈。特朗普的回归让世界再次感受到不确定的寒意,而欧盟的“别无选择”更像是一种自我安慰。但经济规律从不说谎,谁在搞双标、谁在打擦边球,时间终会给出答案。眼下最需要的,是理性,而不是盲动。

否则,下一波被卷入风暴中心的,可能不仅仅是中国或欧盟,而是整个全球市场。

信息来源:2025-09-26 08:04·每日经济新闻——25%,30%,50%,100%!特朗普宣布将对这些产品实施新一轮高额关税

2025-09-26 14:42·观察者网——打不过中国钢企就耍赖,“欧盟最高将对华征收50%关税”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30

标签:财经   别无选择   欧盟   通知   中国   关税   美国   欧洲   全球   强硬   政策   贸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