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然近八年的解说与主持生涯,是一段与自我和解的旅程。
作者:陈文健
校对:张宾
图片:来自网络
“星汉灿烂,争者若出其里。此刻争流,誓与传奇同熠。”
“十五载,只寰宇一瞬。于竞者,却毕生所系。”
“……”
这是今年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瑞士轮宣传片的几句旁白,浪漫而恢宏的文字让人印象深刻,但鲜有人知道,这些诗意的中文句子,不仅有翻译团队的心血,还有LPL官方主持人希然的努力。
“我觉得那是一种对话,”谈起这次翻译工作希然笑着说,“既是在和观众对话,也是在和古人留下的浪漫对话。”
从早上十点到次日凌晨四点,希然与团队一次次打磨,只为在中外语言的交界处,保留下那一份不被翻译稀释的“浪漫”。无论台前还是幕后,这种对语言的热忱,也正是她职业生涯中最鲜明的印记之一。
而这份印记中关于电竞的纹路,还要追溯到10年前的那个夏天。

一份“不在考虑范围内”的工作
2015年MSI决赛,EDG击败SKT,捧起了LPL历史上首座官方国际赛事奖杯。那一刻,不只是一支队伍、一个赛区的胜利,也点燃了无数年轻人对电竞的热爱。
即使只是事后在屏幕前回看那场比赛,希然仍被现场的热度与情绪所感染,并在心中悄悄埋下了一颗种子:也许有一天,我也能成为这份热爱的参与者。只是她当时还未想到,自己会以主持人的身份,与这片舞台产生如此深的羁绊。

两年后,主修双语播音专业的希然正读大三,实习期间,她偶然从朋友小钰那里得知,LPL正招聘双语主持实习生。抱着“去看看”的心态,她投出了简历。那时,她其实已经拿到了几份传统电台的offer——电竞主持,对她而言本是一份“不在考虑内”的工作。
然而,同年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首次落地中国,SSG与SKT在鸟巢上演的决赛,让“电子竞技”首次登上北京国家体育场的舞台,四万名观众的呐喊汇聚成浪潮,AR技术投射出的远古巨龙在天空盘踞,那种前所未有的现场震撼,成为了无数人记忆中的高光时刻。
对当时仍是实习生的希然而言,那也是一个改变命运的瞬间。
“那种冲击是我此生从未经历过的,当时我就知道——完了,这就是我要冲进这个浪潮的信号。”
从那一刻起,希然决定全身心投入这片赛场,成为连接观众与舞台的那个人。
但现实并不会因为热爱就一番风顺。刚入职时,面试官直言不讳地问她:“如果你长得没有别人好看,你凭什么留下来?”——希然一度不太自信,她最初投递的岗位其实是视频剪辑,而非主持,是当时的经纪人看中她简历中的语言能力,才将她留在了主持岗位,但面对经纪人的询问,她仍下意识地因为外貌而再次思考和这份台前工作的适配程度。
更大的挑战也正在于从“幕后”走到“台前”。电台出身的希然习惯了在工作前做好十足的准备,而台上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总会制造许多“突发情况”。即便如今已是经验丰富的主持人,她坦言上台前依旧会紧张。
她印象最深的是2019年MSI的一次现场采访。那场比赛中,她需要在中英双语之间实时切换。然而在被问到第二个问题时,她的大脑突然一片空白:“那一瞬间我什么都听不见,眼前是白的,整个人像进入了真空状态。如今我都不记得这场采访有没有播出,我只记得下台后我彻底崩溃,哭得特别厉害。”
电台与主持的职业习惯差异还体现在语速上。大学的电台生活占据了希然大部分校园记忆,就在上个月,希然还与老朋友们录制了一期播客。与主持工作不同的是,缺乏画面信息的电台内容往往需要靠语言密度支撑,尤其是音乐电台的DJ需要“用声音填满空间”,创造一种持续的陪伴感。
而希然大学期间负责的便是一档欧美音乐电台节目,多年的电台经验让她说话像“上了十倍发条”,因为语速问题,她也不知道被批评过多少次,而批评她最多的主体应该还是她自己。

在电台工作的希然
当然,踏出舒适圈的过程是痛苦的,但也正是那些新鲜的挑战,在时间的标尺下衡量着一个人的成长

“我情愿,才敢如此专注地欢愉”
比赛,总能点燃希然的职业热情。
她第一次站上国内联赛的舞台,是加入LPL两年后的事。那一天,她依然清楚地记得比赛的胜者:“一场是RNG,一场是OMG。”那是她第一次以LPL主持人身份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经历了前两年的历练后,我终于站上了 LPL 的舞台,”她回忆时笑着说,“那一刻,我觉得不错——这是个里程碑。”
而另一个让她印象更深的里程碑,出现在 2018 年世界赛。当时她被临时委派主持任务,准备时间极其有限。她坦言:“那场主持结束后,我的脚几乎是发软的。”
结果却超乎预期。凭借中、英、韩三语流畅衔接的表现,她意外登上微博热搜,也让更多人第一次认识了“希然”这个名字。

2018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上的希然
几年过去,希然在世界赛的舞台上又累积了更多“第一次”。今年,她首次主持拳头面向全球观众的官方流采访,也首次参与到宣传片的翻译工作中。“国际赛事对我来说,是一种「充电」。”她形容,“每当我对行业产生一点点倦怠,它就会啪嗤一下——重新把我点燃。”
这种“充电”的能量,来自两种热爱:一份,是她对电竞赛事的热爱——舞台灯光亮起、面对不同选手时的悸动;另一份,则是她对语言的热爱——跨越时空,连接不同文化的浪漫。
“能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聊天,听他们讲天南海北的故事,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情。”她说。
而这一切的一切,又都与“语言”有关。
语言是一种高度依赖环境的能力,没有使用环境就容易生锈。而主持人的高强度工作,又时常挤压学习的时间。对于专注国内联赛的电竞主持来说,维持外语能力免不了牺牲个人时间,但希然总是乐在其中。
在希然看来,学习语言的过程,仿佛是在打开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学习语言能让你从另一种视角去理解世界。当你用他们的语言,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真正交流时,你会进入一个原本无法想象的世界。”
同时,在她眼中,主持人的身份还是一座“桥梁”。“主持人要连接选手与观众,也要连接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她解释道,“而这种连接的本质,其实与语言学极为相似。它让我有机会看到不同的世界、不同的人与文化。了解他们的过程本身,就让我感到由衷的幸福与兴奋。”

就这样,电竞、语言与主持在希然身上形成了一个自洽的闭环——它们彼此滋养,互为能量,推动着她不断向前。她常以一首歌的歌词来形容这种状态:
“我情愿,才敢于如此专注地欢愉。”

“不完美是常态”
完美主义者,是希然留给很多人的印象。
2018年因为三语主持走红后,外界总会在介绍希然“三语主持”的职业前面加上“精通”二字。能主持世界级的舞台,应当本就印证了这种描述,但她却为这个“精通”的形容词困扰了很久,她觉得自己的能力并不优秀,“只能说可以日常交流”,担不起这样的评价。
好的一面是,这种对完美主义的坚持,让希然成长得很快。
主持LCK之前,希然的韩语还停留在高中看韩综的“兴趣爱好”水平,得知自己需要主持LCK之后,希然只花了两、三个月突击学习便上手工作。面对赛事中各种难以通过课本学习的词语,除了一遍又一遍地观看比赛,她甚至还会去找韩国网友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那段时间,晚睡早起是常态。
但完美主义这枚硬币的另一面,是“内耗”。当希然讲起自己努力调节主持语速时,语气仍然有些无奈: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觉得自己的成长速度赶不上观众期待的速度。镜头总是会放大你的瑕疵,观众看到的是结果,但他们看不到你已经付出了100分、甚至120分的努力。当你够不到那个标准时,就会被批评。够不到自己的标准,又会开始自责。那段时间,我的内耗几乎把自己毁了。我总觉得是我做得不够好。”
除了与自我较劲,外界的审视也一度让希然不堪重负。刚被大众看见的那段时间里,她会点开每一条私信、每一个@、每一条评论。那些言语褒的多贬的少,但哪怕只有一条刺眼的评论,也会毁了她一天的好心情。
但八年时间足以让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成长为背起书包、有自己秘密的一年级小学生,也足够希然学会逐渐接受生命中的“不完美”。

“面对舆论,现在我更愿意把时间花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她有点释怀地说,“做你喜欢的事,和你喜欢的人待在一起——他们可以是家人、伴侣、朋友,爱宠等等。他们会给你带来情绪价值,而不是让你把精力浪费在无关紧要的噪音上。”
但她也说:“我觉得不完美是常态,但要说我有没有彻底地完全地和自己和解,其实还没有。”
她解释道:“赛事带给我的更多是热爱,它让我充满能量,但那并不代表我和自己和解了。真正的和解,往往发生在日常生活的某个瞬间,在比赛结束后的余韵里,在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
顿了顿,希然补了一句:“最大的敌人永远是自己,这些需要与自己对话的事情,也许会是持续一辈子的课题。”
-END-

热文推荐
更新时间:2025-10-3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