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年龄还是看身高?儿童票优惠标准引争议

据《法治日报》报道,近日,上海环球港的Joypolis主题乐园一则消息引发关注:一位母亲因孩子穿鞋身高超过1.4米(脱鞋未到),被认定不满足用儿童票购买条件。这再次将儿童票判定标准究竟该看身高还是看年龄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儿童票的标尺,应该如何找到多重标准之间的平衡点?

以身高划定儿童票,看似直观高效,实则暗藏歧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儿童平均身高不断增长,“高个儿童”在生活中十分常见,旧标准将大量“高个儿童”推出福利门外,无异于用“物理刻度”否定“合理权益”。这种标准本质上是与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确立的基本原则之一“儿童利益最大化”不相符的。同龄人因遗传、营养差异而被区别对待,既不科学,更不人道。若按身高标准的逻辑延伸,身高不足的成年人是否也应享受儿童票?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暴露了身高标准内在的逻辑悖论,它并非精准的可以替代年龄标准的“物理尺度”,而是带有“一刀切”的意味。

反观年龄标准,同样也面临现实阻力。游乐场检票员难以凭一张学生证辨别真假年龄,家长忘带证件时的争执,景区核验成本上升的抱怨,让年龄标准在实操中屡屡“卡壳”。这恰是文明社会的必经之痛——若因执行困难便放弃公平,无异于因噎废食。正如铁路儿童票年龄身高“双轨制”改革所证明的,技术问题终可通过电子证件、人脸识别等技术化解。而放弃公平原则的代价,是千万家庭被迫在“维权成本”与“沉默妥协”间徘徊纠结。

专家建议的“年龄为主、身高为辅”双轨制,或是破局之道。铁路部门的实践已经验证其可行性:实名制下按年龄购票,非实名制下保留身高标准,既照顾了多数家庭的便利,又为特殊场景留出了弹性空间。这一模式可推广至景区、游乐场——对承重敏感的游乐设施保留身高限制,对纯文化体验场所则全面推行年龄优惠。故宫“18周岁以下免费”的做法更树立了标杆:当文化场所卸下“身高歧视”的枷锁,不仅收获口碑,更彰显了文明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关爱。

儿童票争议的本质是“效率优先”与“公平至上”的博弈。支持身高标准者强调“操作成本”,实则有将商业利益凌驾于儿童权益之嫌。

真正的公平不是削足适履,而是量体裁衣——既要通过实名制、大数据等技术应用降低核验成本,也要通过公益诉讼、行政处罚倒逼企业守责。当某天,儿童票标准不再引发争议,或许意味着大家已学会用更文明的标尺丈量成长:不因身高而剥夺权利,不因年龄而区别对待,而是让每个孩子能在公平的社会里健康快乐成长。

儿童票的标尺,折射的是社会的文明刻度。从“身高歧视”到“年龄友好”,从“各自为政”到“双轨统一”,这场争议不应止于标准之争,而应成为推动制度进步的契机。一个能让孩子平等享受阳光的社会,才配得上“文明”的称号。(作者:王志高;编辑:杨硕)

原题:《儿童票标尺折射社会文明的刻度》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4

标签:育儿   身高   年龄   标准   儿童票   标尺   儿童   社会   公平   刻度   实名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