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日新说观点

据拉脱维亚独立俄语媒体“Meduza”报道,伊朗正深陷该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供水危机之中。面对日益枯竭的水源,伊朗总统马苏德·佩泽什基安(Masoud Pezeshkian)近日发出严厉警告:若入冬前仍无有效降雨,拥有约1000万人口的首都德黑兰将不得不面临疏散。然而,在全国旱情普遍严峻的背景下,这庞大的人口将迁往何处,至今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
官方数据显示,目前为伊朗大城市供水的水库蓄水量已不足10%。德黑兰周边地区的情况更为危急,蓄水量跌至5%以下;部分水库甚至已经彻底干涸。作为伊朗第二大城市,马什哈德(Mashhad)的供水水库蓄水量更是降至3%甚至更低。
尽管伊朗西部扎格罗斯山脉近期出现了降雨,德黑兰附近的托查尔山也飘起了雪花,但这对于缓解旱情而言不过是杯水车薪。数据显示,伊朗全国降水总量仅为气候平均值的十分之一左右,正经历着至少半个世纪以来最干旱的秋季。
面对危机,当局试图通过技术手段“向天借水”。11月16日,伊朗宣布在西北部乌尔米亚湖流域实施人工增雨作业。这座曾经的伊朗最大湖泊如今已大面积干涸,沦为盐沼。然而,专家指出,人工增雨技术生效的前提是空气中必须具备充足的水分。而目前的现实是,包括通常云层密集的山区在内,伊朗全境空气异常干燥,这使得昂贵的增雨作业在很多时候难以奏效。

水危机引发的连锁反应正在重创原本就脆弱的伊朗经济。由于水电站发电量锐减,加上工业冷却用水短缺,工业生产陷入困境。更为直接的打击来自农业,作物种植面积的大幅缩减,正推动食品价格以每月3%至4%的速度攀升。
早在今年9月,伊朗议会议长穆罕默德·巴格尔·加利巴夫(Mohammad Bagher Ghalibaf)就曾直言,许多公民已无力购买鸡肉。目前的市场价格显示,每公斤鸡胸肉售价接近3.5美元,而伊朗普通民众的平均月收入仅为200美元。 在这种极端的通胀压力下,甚至连土豆这样的基础口粮,商家也开始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进行销售。
虽然当局正在讨论进口水源及引进海水淡化技术——这在阿联酋等邻国已相当成熟——但在国际制裁与周边地缘政治紧张的双重夹击下,伊朗能够获得的外部援助极其有限。

这场危机的成因,既有地理气候的自然因素,更深植于长期的政策失误之中。伊朗高原群山环绕、远离海洋,本就降水稀少,而近年来异常的高温天气加剧了蒸发。
然而,人为因素对水资源的透支更为致命。长期以来,伊朗高达90%的淡水资源被用于农业灌溉。为了在制裁下获取宝贵的外汇,国家政策大力鼓励种植稻米、甜菜和开心果等高耗水作物用于出口。这种发展模式依赖于粗放的漫灌技术,导致大量水资源白白蒸发或渗入地下。
此外,各地无节制地开凿数千口水井抽取地下水,不仅耗尽了储备资源,更导致了严重的地面沉降。甚至连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这一承载着古波斯文明荣耀的考古遗址,也正面临因地层下陷而受损的威胁。 为了短期的农业产出,政府在过去几年中经常将非法水井合法化,进一步加剧了生态恶化。
与此同时,作为“政治发展项目”修建的大量水坝和水电站,不仅破坏了河流的自然生态,形成的水库在高温下也成为了巨大的“蒸发池”。不完善的计量体系和享受高额补贴的农业水价,更是彻底消解了社会节约用水的动力。
面对几乎无解的困局,迁都似乎正在从构想变为现实。11月21日,佩泽什基安总统将迁都一事视为“已成定局”。
这一计划指向了伊朗东南部的梅克兰(Makran)地区。尽管这里是一片更加炎热干旱的沙质沙漠,但由于紧邻海洋,理论上可以通过海水淡化技术来保障城市供水。这或许是这个古老国家在水资源枯竭的倒计时中,为生存所押下的最后赌注。

在古老的波斯波利斯遗址旁,地面正在悄然下沉,仿佛大地已无力承载历史的重量。而在德黑兰的超市里,一袋土豆的分期付款单,正成为普通家庭最沉重的账单。当为了获取外汇而种植的开心果树抽干了最后的一滴地下水,人们才发现,那些曾经被视为“发展象征”的大坝,最终拦截的不是洪水,而是未来的生机。如今,这个国家正计划向沙漠深处迁徙,试图在最干旱的土地旁向大海求救。这不仅是一场地理上的大转移,更像是一次文明在生存红线前的无声喘息。
如果您对气候变化下的城市生存或水资源管理有独到的见解,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思考。
作者介绍:
Meduza
更新时间:2025-11-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