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万年前的更新世中期,人类面对体重可达20吨的巨象,手中仅有简陋石器,却发展出一套精密的狩猎与利用技术。考古学家在意大利卡萨尔·伦布罗索遗址的发现,揭示了早期人类如何以智慧弥补工具的不足,完成对庞然大物的宰杀与资源开发。
三百多块直齿象的骨头碎片就堆在遗址那儿,五百多件石头家伙混在一堆,考古队员拿起来瞧,骨头上的裂痕还新鲜着呢,就像刚被人敲开要里头的骨髓,手里攥着的小燧石工具,边角都不到三厘米,切肉根本用不上刀,石头那么小,连切割的痕迹都找不到,大块的石料也缺,只能就地取材用小石子配合,结果还真把象皮给剥开了,那么大的身体就这么给分割了,象在沼泽地里动起来不方便,人就盯着水源守着,象一过来,大伙儿围成一圈直接让它动弹不得,根本不是冲上去硬碰硬,大家分工明确,靠着群体的合作就把这事办了。
砸碎的骨头也不扔,拿出来继续琢磨,象的骨头又厚又重,稍微给它塑个形,把边缘磨一磨,就成了铲子锤子一类的工具,遗址里就扔着好几件,边缘都滑溜溜的,一看就是经常用来挖土劈东西的,石器太小,骨器正好补上,这套人工打磨,做成标准模式的做法在意大利中部很流行,好多地方都有类似的东西,这就不是偶然了,是在那种特定环境下养成的习惯,大象一倒,骨头肯定要用上,工具就这么循环起来,一点都不浪费。
怎么利用象也不是乱来的,小象好对付,肯定是首选,可成年象的脑子却更招人惦记,那地方营养足,头骨上全是密密麻麻的碎裂痕迹,专门就是为了开头取脑,要把资源用到极致,冰期暖期来回换,能拿到手的东西就得全部用上,这样活下去的把握才大。
气候变暖差不多是四十多万年前的事了,罗马那一片植被长得特别快,水源地把象群都吸引过来了,沼泽区就成了最好的埋伏地,人不用去追象,等着它自己送上门,这就是观察动物的习惯,选好地方设置陷阱,山东跋山遗址也有一样的场面,十万年前的古人就在沼泽地里猎象,象牙直接就做成了铲子用,隔着时空把这个策略给验证了。
这技术就这么传下来了,海德堡人传给尼安德特人,杀象的方法是越用越熟练,骨头打磨成工具,这个技术直到十万年后才算普及开,可在卡萨尔·伦布罗索这个遗址里,这种做法早就有了苗头,说明压力越大的时候,创新的速度就越快,资源一紧张,技能就得提升,活下来才是硬道理。
分工协作的背后,社会结构也慢慢清楚了,工具用法都统一了,团队里谁负责打猎,谁处理骨头,谁来做工具,分工特别明显,知识也在传递,大家都在学,一个初步的社会演化就这么露头了,大伙儿一起猎象,分配好各自的角色,复杂文明的影子就在这种合作里头。
回头看四十万年前,能干掉那么大的家伙靠的真不是力气,是对环境细致入微的观察,是把资源循环利用到了头,现在人一看巨兽配上小石子,总觉得有点想不通,其实考古的人更关心的是里头的生存智慧,在那种极限环境下,靠的是脑子不是蛮力,事实都摆在眼前了,人类这一路就是这么适应过来的,坚韧不拔,这就是自然选择下的生命故事。
更新时间:2025-10-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