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可杨 每经编辑:张益铭
8月20日,以B端(面向企业)见长的智谱再度在C端发力,拓展C端(面向消费者)Agent(智能体)应用,宣布发布手机通用Agent——AutoGLM 2.0。
智谱方面将AutoGLM 2.0定义为全球首个真正意义上的手机Agent,以应用形态面向用户。不同于依托本地化运行的端侧Agent,智谱提出的手机端Agent,通过结合Agent与云手机技术,不占用用户本地设备,即可在任何终端、任何场景下运行,实现跨端操作和任务代理。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体验中发现,通过一句话指令,AutoGLM 2.0能够完成美团点外卖的全流程操作,从打开App、搜索店铺、选择商品,到跳转结账界面,整个过程大约用时一分钟。在此过程中,用户的手机可同时刷视频或打游戏。
智谱方面介绍,在生活场景中,AutoGLM 2.0可以根据一句简单指令,操作抖音、小红书、美团、京东等40余款高频应用,从点外卖、订机票,到查房源和预约健康服务。在办公场景中,能够跨应用执行全流程任务,从信息检索、内容撰写,到生成短视频、PPT或播客,并直接完成小红书发布。
据介绍,AutoGLM 2.0可以理解为给AI(人工智能)配备了“云手机”和“云电脑”,也就是说它在云端工作,而不是占用用户手机或电脑的资源。用户在使用其执行任务时,自己的手机可以自由刷抖音、打游戏,它在后台帮你执行任务。
8月20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体验使用AutoGLM 2.0在美团点外卖,通过接管手机登录账号后,下达“在美团帮我点一杯XX奶茶,正常冰不加糖”的指令,随后,从打开App、搜索店铺、选择商品,到跳转结账界面,都由“云手机”自行运行,整个过程耗时约一分钟。
“AutoGLM得以在国内全量上线,因为它是纯国产Agent,并且成本相较于接入国外模型的Agent有了数量级的下降。”智谱方面介绍,AutoGLM 2.0完全由智谱最新开源SOTA语言模型GLM-4.5与视觉推理模型GLM-4.5V驱动,实现推理、编码、多模态任务及GUI(Graphical User Interface,图形用户界面)操作。
智谱表示,AutoGLM之所以以这样的产品形态出现,是基于公司对于AGI(通用人工智能)早期形态的理解,即从普通Agent发展到AGI,需要满足“3A”原则:第一是“全时”(Around-the-clock),也就是AI能够24小时持续工作,即便用户离线,它也能自动执行任务;第二是“自主零干扰”(Autonomy without interference),意味着AI可以独立运行,不占用用户手机或电脑的屏幕和算力,就像一个平行世界的助手;第三是“全域连接”(Affinity),即突破传统浏览器或应用的限制,能够跨越手机、电脑、手表、眼镜、家电等多种设备,直接操作物理世界。
此外,智谱也同步推出移动端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申请通道及开发者生态共建计划,邀请更多开发者将Agent能力融入各类硬件设备,共同探索AI与物理世界结合的潜力。
在“Agent之年”进程过半时,行业动态却趋向冷静。
年初,Manus引爆Agent概念,邀请码一度一码难求,却在一个月前传出裁员的消息。与此同时,其官网首页显示“Manus在你所在的地区不可用”,而此前为“Manus中文版本正在开发中”。Manus方面彼时回应表示:“基于公司自身经营效率考量,决定对部分业务团队进行调整。公司将继续专注核心业务发展,提升整体运营效率。”
7月,曾经十分看好Agent应用的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在其社交平台将当前状况与互联网早期的个人站长阶段作比。“DeepSeek总结的当年从个人站长起步,最终成长为有影响的互联网公司的案例,今天的AI Agent创业者值得参考一下。”
有网友在朱啸虎评论区表示:“问题在于能不能有黏性。终局里,大模型最后一定会吃掉所有Agent,但是很多中间离场的玩家也可以满载而归。”朱啸虎则回复称:“吃掉90%。”
在终局里,大模型可能最终吃掉绝大多数Agent,但在抵达终点之前,创业者的机会依旧平等存在。资本和技术的热潮为智能体创业提供了窗口期,但真正能留下来并跑通商业模式的公司依然有限。
不过,继Manus之后,国内Agent产品中,至今未见能有新产品接棒,从而为Agent的热度续力,技术热潮和资本投入也未能直接转化为用户黏性和可持续收入。
收入变现与用户活跃度的波动,使得Agent的商业化前景仍然充满不确定性。
不过,一家Agent创业公司创始人此前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曾判断,未来两到三年,C端Agent更可能从大厂生态中诞生,而不是新创团队单点突破。但三年之后,局面很可能会发生变化。就像当年从PC端(电脑端)到移动端的迁移过程中,最初只是PC产品的移动延伸,但真正引爆移动时代的是微信、滴滴、抖音等原生App。
智谱推出的AutoGLM 2.0,尝试通过云端执行、跨应用操作和国产大模型驱动,同样意在能够触达国内高频应用场景,试图建立一个Agent的“超级入口”。
尽管如此,国产Agent的长期竞争力仍待观察。跨应用操作的稳定性、用户使用习惯的培养、生态建设和付费模式,都是决定谁能成为最终赢家的关键因素。在资本热潮和技术创新背后,谁能在技术、产品和商业之间找到平衡,将决定这一赛道的格局。
每日经济新闻
更新时间:2025-08-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