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行!你上!》:姜文牛逼!(剧透慎入)

《你行!你上!》这部电影——

在姜文导演的所有作品里,绝对是最卸下晦涩滤镜、最贴近观众的一部!

没有之一!

这绝对是他献给当下观众的诚意之作,七年等待终不辜负。

影迷们憋了这么久,这回值了!

就以我个人真实观影感受来说,本片无论从故事、剧本、剪辑、节奏,还是深刻隐喻以及思想深度等多重维度,绝对是视觉审美与思想精神完美碰撞的“细糠品质”!

电影片名“你行!你上!”中二?过于网梗?

那就大错特错了。

如果你也从“郎朗故事的套壳”之下,看出了另外一条隐藏的故事线,且完全get到片名的真正含义的话。

那么你一定会和我一样,在片尾字幕开始滚动的时候,起立鼓掌大呼:姜文牛逼!

友情提醒还未观影的朋友,以下内容涉及严重剧透:

在细拆分解影片隐藏的第二条故事线之前,我们首先必须明确,《这部电影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郎朗人物传记片”,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音乐片”。

因为“郎朗在音乐道路上的成长故事”,只不过是姜文导演“真正讲述故事”的载体。

所以,一句话高度概括本片:

姜文导演借着“郎朗故事的外壳”,讲述了“新中国发展史的内核。”

他将“新中国发展史”故事的线索,以相对“明显表达的隐喻”,埋藏在了影片中的各个角落。

包括但不仅限于人物设定、台词对白、剧情桥段、镜头意象等等。

首先,是姜文饰演郎国任的人物设定。

这个人物“色盲”的设定,他看红色是绿色,看黄色是橙色,那么“什么旗帜是由红色和黄色组成的”,自然就不用明说了。

郎国任一家去北京,他墨镜镜片上划过的“天安门伟人头像”,以及他一年四季风雨无阻地送小郎朗去学钢琴的蒙太奇片段,车上前进是环形围绕着伟人雕像的镜头。

这里“郎朗”人物代指“新中国”的意象,也就不言而喻了。

小郎朗的成长过程,指代的就是在“伟人中心思想下新中国的发展进程”。

“郎朗”代指新中国,那么郎爸爸和郎妈妈,就是“三位伟人”的投射。

郎妈妈的“不能打孩子、不能骂孩子”的教育思想,暗合了“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伟人“青年属于未来”的核心语录和思想寄语。

郎爸爸一路规划“郎朗音乐道路的蓝图”,以“总设计师”的身份,带领郎朗走向世界的舞台。暗合的就是新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

而郎爸爸永远“听郎妈妈的话”,也暗指了“改革开放的规划蓝图”是围绕着“伟人的中心思想”。

郎朗音乐启蒙的《猫和老鼠》动画片,以及学校音乐演出“郎朗的猫脸服装”。

也是邓小平同志——“不管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的具象表达。

郎爸爸在美国所展现的高超的谈判能力,是另外一位伟人——

新中国外交第一人周总理的投射。

所以结合片头“郎朗在娘胎里的B超画面”,新生的婴儿是希望的象征。郎爸爸“三句话”强调,“咱儿子注定成为钢琴家”,代指的也是伟人们在建国初期,对于新中国未来的美好展望。

所以郎爸爸和郎妈妈对小郎朗的“鼓励式教育”,也是伟人们在建国初期,对新中国的“鼓励式发展”的投射表达。

郎爸爸在北京租了两个房子,一个房子给儿子郎朗练琴,一个房子做客厅,而客厅里还有一个拉着帘布的厕所。

“一屋两用”代指的“基本国策”不言而喻,“拉着帘布的厕所”,郎爸爸“把马桶刷的像饭碗一样干净”,代指的“家丑不可外扬”、以及“孩子虽然调皮,但是母不嫌子丑”的隐喻也是呼之欲出。

郎爸爸和郎妈妈通话的对白——

郎爸爸说:“国内国外的势利联合起来攻击我、反对我!”

郎妈妈反问:“你有那么重要吗?”

郎爸爸回答:“他们说我虐待郎朗,关键是郎朗有叛变的迹象。”

句句不提宝岛,却又句句不离宝岛。

郎爸爸的又一句台词,“任何想在我和我儿子之间搞分裂的都得消失。”

直接明示了,宝岛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坚定不移的政治立场。

片尾郎爸爸对“新生儿郎朗”又一次“三句话”强调的“咱儿子像他妈。”以及17岁的郎朗登上世界的舞台,郎爸爸晕倒后,在直升机天上的俯视。以及郎爸爸“我就喜欢现在和未来,把现在和未来这条路走通,绝不能回头。”

隐喻的就是如今中国的繁荣与昌盛,正如当时伟人们对新中国美好未来的愿景。

片尾郎爸爸和当时郎朗的年纪一样大的两个肿瘤。

暗指的则是邓小平同志的两个遗憾——香港和宝岛问题。

邓小平同志1982年会见撒切尔夫人,强硬声明“主权问题不容讨论”,坚持1997年必须收回香港。

他在主导中英22轮谈判后,在1984年签署《中英联合声明》,并坚持驻军权,强调“香港驻军是主权象征”。

最终香港于1997年7月1日,从英方手中平稳交接,完成回归。

但可惜的是邓小平同志于1997年2月19日于北京逝世。

未能亲眼看到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的盛况。

葛优和何赛飞饰演的两位老师也有深层的隐喻。

葛优饰演的人物,留着爱因斯坦的标志性发型,姜文导演担心观众联系不上,甚至还很贴心的挂出了“爱因斯坦的画像”,并让葛优做出爱因斯坦吐舌头的搞怪表情。

爱因斯坦1933年因纳粹迫害移居美国,他的质能方程公式E=mc²,从理论上证明了核反应释放巨大能量的可能性,推动了奥本海默原子弹的研发。

所以,“爱因斯坦”人物意象的拆解,葛优角色代表的就是建国初期,海外归国建设新中国的知识学者、科学家群体。

而郎朗拿到的“两个大奖和一个世界冠军”,毫无疑问,暗指的就是钱学森先生的“两弹一星”。

何赛飞饰演欧亚老师,个个学生都很优秀,而个个学生都背刺她。

表面上,似乎说的是“特殊十年的大批斗”,但实际上姜文导演讲的是1991年的苏联解体事件。

所以欧亚老师口中所说的“她教不了郎朗”,指代的就是“新中国不能重蹈苏联解体的覆辙”。

当然,影片中还有很多和《让子弹飞》一样,值得反复挖掘与玩味的隐喻。

这里我就点到为止,不再一一列举。

总的来说,《你行!你上!》里的隐喻和思想深度,相比《让子弹飞》并不是那么的晦涩难懂,而是更容易发现、更容易情感共鸣。

所以最后我也真诚安利,还没观影的观众朋友,《你行!你上!》千万不要错过!

一定要走进影院,切实感受姜文导演,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9

标签:娱乐   姜文   爸爸   新中国   伟人   爱因斯坦   故事   人物   宝岛   导演   香港   妈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