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忙忙碌碌上了一天班,晚上累的不想做饭怎么办?大多数人会选择点外卖,管它是不是预制菜,干净好吃就行,但你发现没有,你点的外卖似乎越来越难吃了。
有人觉得是换厨子了,也有人认为是厨师糊弄着做了,但其实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你花大几十的外卖,成本可能只有5元,在预制菜行业,“5元料理包加热即食,轻松开家外卖店”已经成为常态了,那么问题来了,这种预制菜到底能不能吃?我们该不该抵制预制菜?
你是否也刷到过这种视频,画面里一份热气腾腾的鱼香肉丝,成本只需五元,加热即食,旁白则充满诱惑,“一把剪刀一口锅,轻松开家外卖店”,这不是简单的美食分享,而是一个关于速成的许诺,一个为失业者、为小本创业者量身打造的商业神话。
这个神话精准地捕捉到了当下许多人“求稳畏险”的心态,将开一家餐厅的复杂工程,简化成了一个几乎零门槛的财富游戏,然而当一顿饭的价值被极限压缩到五块钱时,我们不禁要问,一同被压缩掉的究竟还有什么?
料理包生意是一门精密的数学,在代理商的宣传册里,这道题的解法清晰明了:假设日均出餐100单,客单价14元,扣除所有成本后,日净利润能达到550元,想加入这个“稳赚不赔”的游戏?门槛不高,某个品牌只需缴纳4980元的代理费,就能成为体系内的一员。
成为代理后,你不仅能以3.77元的超低价拿到一份歌乐山辣子鸡,还能享受高达12%的销售提成,更诱人的是,厂商承诺提供“保姆式”服务,从美团、饿了么的店铺代运营,到吸引眼球的广告素材,再到如何刷单推广的内部教程,一切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他们甚至会指导你如何操作灰色地带,比如用A地的营业执照,在B地的出租屋里出餐,完美规避监管,这套造作对于那些餐饮小白来说,几乎是无法抗拒的,它承诺了一种“税后收入”的可能,将复杂的餐饮江湖,变成了一张可以轻松计算的财务报表。
然而当何总的客户兴冲冲地拿了两千块的货,准备大干一场时,现实这道题的解法,却残酷得让人措手不及,一个月后他的店就关门了,原因很简单,宣传中的利润模型从未将外卖平台那高达23%到28%的抽成算作一个变量。
“做活动的时候,一天能出一百多单,但不赚钱,活动一停单子立马掉到二十几单,连房租都不够”,这是无数外卖店主的真实写照,他们被困在平台的价格战里,利润空间被一再挤压,定价不到20元根本没有赚头。
至于厂商承诺的免费代运营更是个笑话,说好一天四五百单,结果连五单都不到,而付费的代运营每月至少五千起步,给出的方案也多是些套路模板,治标不治本。
在某个预制菜大省的工业园里,藏着这个行业的不同面孔,何总,一位朴素而热情的工厂老板,他的厂子安身于一栋破旧的老楼,操作人员不足十人,这里没有窗明几净的现代化车间,切好的五花肉和纸箱杂乱地堆在一起,地面上还淌着些许污水。
但整体还算合格,至少没有虫鼠的踪迹,生产流程也极其简单,一口巨大的铁锅里,卤汤咕嘟咕嘟地翻滚着,员工们用最原始的方式——手动称重,将肉块和汤汁分装进包装袋,再通过一条简陋的传送带送去封口。
不远处一家大型工厂则呈现出另一番景象,明亮的车间被玻璃隔断成不同区域,六爪机器臂在流水线上精准地执行着灌汤、封口的指令,显得干净又正规,工厂甚至设有专门的研发室,每天都会复热前一天的产品,进行微生物检测,以确保品控。
然而在这些看得见的场景之外,还有更多“看不见”的角落,销售员小鑫所在的工厂,厂区外就飘着一股浓重的腥味,而生产重地更是谢绝任何人参观,他坦言行业内代工现象非常普遍,许多消费者信赖的大品牌,其产品可能就出自某个不知名的小作坊。
这种“看不见”的供应链,也让产品的成分变得模糊起来,小鑫透露自家产品主打无添加,但如果代工客户有要求,完全可以“按需定制”,加入各种添加剂,这种定制服务让品牌与产地、品质之间的关系变得扑朔迷离。
说到底廉价料理包的核心工艺,与传统烹饪几乎无关,它更像是一场工业化的调味实验:将切割好的原材料与大量的复合调味料进行简单的机械混合。
当央视315晚会曝光“槽头肉”预制菜时,整个行业都为之一颤,但风波过后,这种以调味为王、成本至上的生产逻辑并未改变。
“千万别让顾客知道你用的是料理包”,这是从工厂老板到代理商异口同声的行业默契,为了守护这个秘密,商家们想出了各种伪装技巧,最常见的一招就是将料理包拆开后,搭配一些新鲜的蔬菜或肉片下锅翻炒几下,这样一来一份“看起来像现炒”的外卖就诞生了。
西安的煲仔饭店主婷婷就深谙此道,她也曾尝试过自己现炒,但卖相不好,根本没人下单,最终只能退回到预制菜的老路,对于顾客的差评,她早已麻木,毕竟消费者“该吃还是要吃”。
但味觉是诚实的,在一次对廉价料理包的试吃测评中,工业化的风味暴露无遗,加热后的鱼香肉丝散发出一股混合的酸味,歌乐山辣子鸡肉质发柴,带着一股怪味,而糖醋里脊和梅菜扣肉则软烂到缺乏应有的嚼劲。
一位测评者直言:吃完感觉很膈应,完全没有享受美食之后的回味,而且翻开这些料理包的配料表,羟丙基二磷酸酯、三聚磷酸钠,一长串陌生的化学名词,更加深了人们的忧虑。
尽管有专业人士解释,只要合规使用,这些添加剂并无危害,“剂量决定毒性”,但这番科学理性的说辞,显然无法平息消费者感官上的不适和心理上的疑虑。
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味觉体验被悄然牺牲了,当西贝等高端餐饮品牌因使用预制菜而引发激烈讨论时,那其实是消费者在努力争夺话语权,然而在廉价外卖这个更广阔的领域,这种争夺几乎是失声的。
信息来源:
更新时间:2025-10-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