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许绍雄患癌去世,“癌王”夺命抗癌专家!4步救自己于癌症泥沼

命运有时令人唏嘘。两位背景迥异的名人,在几天内因同一种疾病离世,再次将“癌症”二字沉重地刻入公众视野。它提醒我们,无论身份、职业或成就,在疾病面前,生命同样脆弱,也同样需要未雨绸缪的智慧。

10月28日,香港TVB知名演员“欢喜哥”许绍雄因癌症引发多重器官衰竭离世,享年76岁。令人心酸的是,就在离世前20天,他仍在为新剧宣传,敬业精神直到最后。这位陪伴我们多年的“金牌绿叶”,在《暗战》、《使徒行者》等经典作品中留下的欢声笑语,已成绝响。

仅仅三天前,10月25日,全球知名的胰腺癌外科专家齐纳医生(Michael J. Zinner)因胰腺癌IV期病逝,享年80岁。他毕生与胰腺癌搏斗,其主编的《Maingot腹部手术学》是外科学领域的经典著作。然而,医者难自医,他生前曾感慨:“谁能想到,我做了40多年胰腺癌外科医生,自己却患上胰腺癌。”更令人叹息的是,他的妻子在十年前同样因胰腺癌离世。

从梅艳芳、姚贝娜到吴孟达、廖启智,再到如今的许绍雄和齐纳医生,这些熟悉的名字被癌症带走,无情地揭示了一个事实:癌症面前,无人能独善其身。

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只能束手就擒。与之有效抗衡,需要科学的认知、积极的预防和理性的应对。这关键4点请所有人谨记。


关键1:防患于未然——让肿瘤“别找上门”的关键

我们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显著降低一部分癌症风险:

· 戒烟限酒:远离烟草,减少酒精摄入。

· 均衡饮食:多吃新鲜果蔬,减少加工肉制品和红肉的摄入。

· 控制体重:将体重指数(BMI)维持在健康范围。

· 定期运动:每周保持中等强度运动。

· 接种疫苗:如乙肝疫苗、HPV疫苗。

· 根除病原体:如幽门螺杆菌。

然而,即便做到极致,也无法完全杜绝癌症。因为最大的风险因素之一是——衰老。从大约35-39岁起,我国癌症发病率显著上升。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自然规律,因此,我们更需要借助科学手段,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关键2:听懂身体的“求救信号”

许多癌症在早期并非无迹可寻。当身体出现以下持续不退或加重的信号时,务必提高警惕,及时就医:

1. 异常肿块:身体任何部位出现质地硬、边缘不规则的肿块。

2. 不明原因的消瘦与乏力:体重短期快速下降,且疲劳感无法通过休息缓解。

3. 持续消化不良或食欲减退:长期的胃部不适、饱胀、疼痛。

4. 大便习惯或性状改变:便秘、腹泻交替,大便变细、带血。

5. 持续性咳嗽或声音嘶哑:难以治愈的干咳、呛咳,或声音嘶哑超两周。

6. 异常出血:不明原因的鼻血、牙龈出血、非经期阴道出血、咳血、尿血、便血。

7. 溃疡久治不愈:皮肤、口腔等处的溃疡超过一月不愈合。

8. 黑痣或疣的突然变化:遵循“ABCDE”法则(不对称、边缘不规则、颜色不均、直径大、演变快)。

9. 吞咽不适或梗阻感:感觉食物通过食管时有滞留感、异物感。

10. 不明原因的持续疼痛:身体某部位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疼痛。

出现上述症状不等于就是癌症,但它们是身体发出的重要警报,绝不能掉以轻心。


关键3:借助医学的“火眼金睛”——科学筛查是关键

自我观察有局限性,很多早期癌症根本没有症状。因此,常规健康体检不能完全替代专业的防癌筛查。建议高危人群(如有家族史、不良生活习惯、特定年龄)遵循权威机构发布的《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建议》,进行针对性检查,如低剂量螺旋CT筛查肺癌、胃肠镜筛查消化道癌、乳腺钼靶结合B超筛查乳腺癌等。


关键4:如果不幸罹癌,这6个核心信息助您理性应对

面对癌症,恐惧源于未知。掌握以下关键信息,能帮助患者和家属更清晰、主动地走好接下来的每一步。

1. 精确诊断是根基:知己知彼

病理类型:不同的病理类型决定了治疗方向的不同,不是他那么治有效,你用起来也有效。

肿瘤分期:通过TNM系统了解肿瘤的早晚和转移情况,这是制定治疗策略的基石。

基因检测:判断是否存在特定的基因突变,为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提供“精准导航”。根据医嘱确定是否要做基因检测。


2. 明确治疗目标:确立理性的期望值

根治性治疗:对于早期肿瘤,目标是通过手术、放疗等手段彻底清除癌细胞,追求治愈。

姑息性治疗:对于晚期肿瘤,核心目标是控制病情发展、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实现长期“带瘤生存”。


3. 选择科学方案:相信MDT团队的力量

遵循指南:权威的诊疗指南(如CSCO、NCCN指南)是标准治疗的保障。

多学科诊疗(MDT):让外科、内科、放疗科、影像科等多领域专家共同为您制定个体化方案,避免片面决策。

参与临床研究:在某些情况下,参与设计严谨的新药或新疗法临床试验,可能是一个前沿选择。


4. 权衡疗效与风险:做出最有利于的决策

了解疗效: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治疗的预期效果(如生存率、无进展生存期)。

管理副作用:预先知晓可能的副作用及其应对措施,能极大减轻治疗过程中的痛苦和焦虑。

关注生活质量:治疗不仅是杀灭癌细胞,更要权衡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争取最佳平衡点。


5. 重视康复与随访:抗癌是场“持久战”

定期复查:严格按计划进行影像学和血液检查,这是监测复发、及时干预的生命线。

全面康复:关注营养支持、适度运动和心理疏导,全面提升身体机能和抗病能力。

长期管理:妥善处理治疗带来的后遗症,积极回归社会,提高长期生活质量。


6. 规划经济基础——为抗癌备足“粮草”

了解治病成本:主动向医院、医生咨询费用,包括手术、放化疗、靶向/免疫药物、住院、检查等直接医疗成本,以及潜在的营养支持、康复护理等间接成本。

寻找“补给”钱: 用好基本医保、特病、异地医保等;如果有商业保险、各地区的惠民保,详细咨询保司并积极争取赔付。

优化家庭财务分配:评估家庭资产、储蓄和可变现资产,结合医保和商保面对总花费和支付能力有清晰认知。与医生沟通经济状况,可以坦诚的与医生沟通家庭承受能力,在能力范围内请医生规划跟具有成本效益的治疗选择。


齐纳医生与“欢喜哥”的离世,是沉痛的警钟。它告诉我们,抗癌是一场需要全民参与的战争,既需要个人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具备筛查意识,也需要在不幸罹病时,懂得如何科学、理性地寻求最佳治疗。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其宽度与质量。积极防控,科学治疗,珍惜当下的每一天,便是对生命最好的礼赞。


信息来源:TVB官方微博、医学界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1

标签:娱乐   泥沼   癌症   专家   许绍雄   医生   关键   胰腺癌   肿瘤   身体   科学   医保   理性   成本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