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针停留,他们的故事仍在继续……丨百年风云·传家宝




1925-2025

上海总工会

成立100周年




2025年,是中华全国总工会和上海总工会成立100周年。作为中国工人运动发源地,上海不仅留下了丰富的工运遗址和史料,也留下了不少“老物件”,见证了一个又一个工运故事。让我们一起以“寻找工会传家宝”为题,追溯百年工会峥嵘岁月……


宝物由来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自1951年建村至今,已经从阡陌农田发展成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的社区。


1952年6月25日,那是个炎热的初夏,《解放日报》记者俞创硕拍摄了一张照片,电力工人攀爬上高高的梯子,侧着身,调试新装在曹杨新村大门口的电钟。这张照片上,电钟的时间停留在上午9点36分。


△《解放日报》记者当时拍摄的安装情景。


如今,一枚等比例的电钟复制品挂在曹杨新村村史馆入口处,时间刻度也停留在9点36分。当时,这枚电子钟有着美好的寓意:“让新的时间,记录全新的生活”。如今,这枚电钟则更像一位讲述者,述说着一代代电力人的守望。


△曹杨新村村史馆里的复制电钟


为自己建房子

累在身上甜在心里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上海有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和失业的工人。他们涌入普陀、闸北、杨浦等地的荒地,用稻草、毛竹和木片搭起半圆柱形的棚屋。远远望去,连绵的草棚像一条条黄色的长龙伏于地,被称为“滚地龙”。这种草棚夏不能避暑,冬无法御寒。棚户区积水泛滥、脏污横流、蚊蝇遍布。


1951年年初,一个爆炸性消息在闸北水电公司(上海市北供电公司前身)传开了:市政府决定逐步改造城市中的“滚地龙”,并在普陀区兴建新中国第一个工人住宅新村——曹杨新村。为新村提供电力配套设施的重任,交到了闸北水电公司员工手中。


上世纪50年代,电力职工上门抄表


在当时,曹杨新村的规划设计十分“前卫”。主设计师吸收了欧美的“邻里单元”理念:至少10%的社区土地为公共开放空间,每隔3栋楼有一处敞阔的小花园。


正因如此,配套供电线路没有先例可借鉴。在专家们的研究下,闸北水电公司很快拿出整套设计方案。后来,这套涉及电线入户、运杆架线、装表接线等的工人新村住宅配套供电模版成了全市乃至全国广泛应用的标准。


闸北水电公司职工崔长玉当时不到二十岁,还是个刚刚进单位的“愣头青”,第一次遇到如此大规模的电网建设工程。

当年没有高架车等器械,运输架杆全靠人力。烈日下,崔长玉和同事攀爬十几米高电杆,被烫得难以握持工具,脸和颈后皮肤灼伤,沾水刺痛。为赶工期,夜间打着手电施工,蚊虫聚集叮咬,他们仍咬牙坚持。

“虽然施工非常艰苦,但大家没有半句怨言,更没有丝毫倦怠。”崔长玉回忆道,“工人新村是我们工人阶级自己的家。为自己建房子,谁不是累在身上甜在心里?”

在各方建设者的努力下,1952年5月,曹杨新村一期工程竣工,共建167幢两层楼房,可住1002户。




在电钟下约会

它是美好生活的见证者



国棉一厂劳动模范杨富珍是在1952年6月29日住进曹杨新村的。“旧社会过的是点油灯、烧洋蜡、睡‘滚地龙’的日子,大家都盼着能用上电。”

回忆起搬进新村的那天,杨富珍说,“头顶的白炽灯照亮簇新的红漆地板,比起以前的棚户生活,简直是两个世界。”


“入住曹杨新村的都是劳动人民,家里买不起手表,大家盼着新村门口能建座电钟。


而新村门口那枚高耸的电钟,杨富珍是亲眼看着它一步步安装起来的,“电力工人在大热天去安装这枚电钟,他们爬上爬下,都靠着纯手工去完成工作,工人的衣服每天都是湿透的。”


1952年,电力工人在曹杨新村附近建设架空线


在电钟安装完毕后,这里成为曹杨新村里最时髦最具标志性的一个地点。杨富珍说,有了这枚钟,她每天出门、回家,第一眼都在它身上。很多时候,这枚时髦且罕见的钻石牌电子钟成了很多情侣约会碰头的地方。“在钟下,不见不散。”电子钟被赋予了更多美好生活的意味。




几代电力人的守望

迎难而上,矢志不渝



市北供电公司工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中华全国总工会、上海总工会成立百年之际,他们在整理史料,和老劳模采访对谈后发现了这枚电钟所蕴含的电力精神。崔长玉之后成为原沪北供电所所长,一辈子献给了电力工作,多年之后也获得了劳模的荣誉称号。


谈起当年的工作,崔长玉表示,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能用电”,到改革开放的“够用电”,伴随电网不断升级改造,供电服务一路践行着“人民电业为人民”的核心理念


上世纪60年代,电力职工设摊进行用电咨询

这位负责人表示,这枚电钟见证的不只是每日二十四时刻,也记录着曹杨新村的发展,见证着社区与电业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范式。对村民来说,电钟是记录时间的仪器,而对于电力人而言,它是静美地安放在时光长河里的瑰宝,是电力人追逐一生矢志不渝、迎难而上、精益求精的精神


目前负责曹杨新村供电工作,来自普南供电服务中心的站长程妍丽透露,电钟精神已化作普南供服中心的文化基因。2014年,上海市电力公司启动“光明工程”,改造老旧小区表前供电设施,解决老龄化电力设施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这一难题,曹杨新村居民是第一批受益者。


如今在曹杨新村里,老式电钟有了升级版——智慧合杆,新型的设备不仅能显示时间,还能展示用电信息和停电通知。目前,每家每户都装上了可远程采集数据的智能电表;独居老人的电表上装了温度感应器,一旦过热就会发出报警,供电员工立刻上门排查……


2019年电力志愿者向社区居民推广新型智能电表


从“用上电”到“用好电”,再到智慧用电,未来,曹杨新村还会有更多与电有关的故事。



申工社综合自劳动报、上海普陀等

转载需注明出处

劳动报记者:庄从周
本期编辑:凌睿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9

标签:历史   传家宝   时针   风云   故事   电钟   新村   电力   闸北   工人   地龙   上海   中华全国总工会   解放日报   电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