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普通的夏日傍晚,52岁的李大叔又一次端起酒杯,和朋友们推杯换盏。有人劝他少喝点,李大叔却笑呵呵地说:“我身体硬朗,天天喝点,没什么大碍!”其实像李大叔这样的想法,在很多中年人里都不罕见。喝酒,仿佛成了联络感情、工作应酬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你有没有想过,天天喝酒到底会让身体付出怎样的代价?心脏、肝脏,真的“扛”得住吗?
过去10年里,医学界对饮酒危害的研究层出不穷。2023年《美国心脏协会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持续大量饮酒的人,不仅内脏脂肪堆积加快,肝脏和心脏受到的损害最为明显。
可惜,大多数人往往只在身体出问题时才警觉,等到“红灯”亮起再后悔,却可能已经为时晚矣。尤其是肝脏和心脏,这两个器官可谓最怕酒精的“侵袭”。具体有哪些隐患,为什么大量饮酒特别危险?
很多人以为,只有醉酒、酗酒才伤身体,其实长期即使是“小酌怡情”,也会为健康埋下隐患。
中国有超过6亿人有不同程度的饮酒习惯,在社交场合总有推脱不掉的一杯。但医学研究早已明确,“安全饮酒剂量”其实就是0!也就是说,滴酒不沾才是最健康的选择。
《美国心脏协会杂志》2023年一项覆盖多族裔的大规模研究发现:每天饮酒超2杯或频繁酗酒者,心脏和肝脏脂肪堆积的风险大幅增加。即便是少量或中量饮酒(每天1杯以内),其异位脂肪堆积风险虽略低,但仍高于不喝酒人群。相比终生不饮酒的人,大量饮酒者的心包脂肪、肝脏脂肪、内脏脂肪分别升高约20~35%,而皮下脂肪反而较低。
为什么酒精的“魔爪”首先盯上心脏和肝脏?原因有二:肝脏是酒精的主要代谢仓库,长期负重运行极易“罢工”;心脏则对脂肪堆积和酒精刺激极为敏感,容易发生结构与功能性损伤。这两个脏器耐受力强,但一旦损伤,往往进展迅速且不可逆。
坚持天天喝酒的人,短期内或许感受不到问题,但时间一久,一些非常典型的身体变化很容易被忽视:
首先,肝脏“超负荷”是常态。酒精90%以上在肝脏内分解。如果摄入过量,肝脏解毒能力下降,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进而肝硬化、肝癌都随之而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数据显示,酒精性肝病占所有肝硬化患者的22%以上。酒量越大,肝脏负担越重,越容易出现肝区胀痛、黄疸、乏力等早期信号。
其次,心脏会悄然发生不可逆的损伤。过量酒精导致的酒精性心肌病具有隐匿性,但长期发展后,表现为心室扩大、心肌肥厚、心功能下降,甚至出现心律失常和猝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专家测算,长期每周饮酒量超过350ml白酒与心衰风险提升37%紧密相关。即使是“适量”饮酒,也会使心脏结构发生不可逆改变,比如心包脂肪沉积、心脏增大等。
再次,胃黏膜与胰腺也频遭波及。烈性酒对胃黏膜损伤显著,容易引发慢性胃炎、胃溃疡、消化道出血,典型表现包括胃痛、反酸、灼热感。酒精会刺激胰液分泌,诱发急性胰腺炎或慢性胰腺炎,甚至危及生命。
除此之外,喝酒还可能“偷走”你的骨骼健康、大脑功能、增加食管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病率。相关研究指出,频繁饮酒者骨密度较同龄低饮酒者下降约13%,跌倒或骨折风险显著增加。2022年《自然·通讯》杂志数据显示,哪怕是少量饮酒,都与大脑容量减少、认知障碍发病率升高有关。曾自以为“少喝没事”?恰恰相反,“安全剂量”可能并不存在。
据江苏省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支医生总结,如果你身上这4个部位出现痛感或异常,多半是“该戒酒了”的警告:肝区胀痛、恶心、皮肤变黄,暗示肝功能异常;胃部灼痛、上腹反酸,长期食欲下降,代表胃黏膜严重受损;心前区刺痛、胸闷、易疲劳,可能是心肌和心脏结构已发生病理改变;关节、肌肉反复酸痛肿胀,酒精导致体内代谢紊乱、脱水,影响软组织健康。
一旦有这些症状,切忌拖延,尽早寻求专业医生帮助。
现实生活中,完全滴酒不沾对不少人来说确实有难度,但想减少伤害,仍有不少“科学减法”可以尝试——
逐步减少饮酒频率与量。可由每日饮酒减为每周2次,再降至每周1次,量也尽量控制在40ml白酒/150ml红酒/300ml啤酒以内。
注意搭配饮食,高蛋白、富维生素的蔬菜、水果、豆制品摄入增加,有利于肝脏修复与解毒功能恢复。坚决杜绝空腹饮酒、暴饮暴食、与药物同时服用。
多饮水,加快酒精代谢和排出。饮酒之后饮水可稀释血液中酒精浓度,减少对脏器的直接刺激。
规律作息、增强运动,避免熬夜、久坐。轻度运动有利于提升肝脏血流和心脏代谢能力,改善脂肪堆积。
定期体检,关注肝功能、血脂、心电图等指标的早期变化。如发现明显异常,要积极配合医生做针对性干预。
说到底,健康其实就在每天的“小事”中。如果你发现自己已经离不开酒精,那就是需要及时按下“停止键”的信号。从今天起,试着推掉一次酒局、减少一次碰杯,为自己的肝脏和心脏赢得一点喘息的机会。
很多疾病在刚发生时都静悄悄,等出现大问题时,治疗难度与代价却翻了好几倍。
最后要提醒大家,每个人体质差异较大,饮酒造成的具体影响也会有所不同。如果你已经出现不适,或者家族有肝病、心血管病等慢性疾患史,一定要尽快前往当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和评估。
健康,不在酒桌间,更在你克制的每一天。现在开始,做出改变,还来得及!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023年中国成年人酒精使用行为白皮书》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病流行病监测项目2020
Daviet, R. et al. Associations between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gray and white matter volumes in the UK Biobank. Nat Commun, 2022
《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甘油三酯升高的管理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全科医学, 2019
健康时报《酒精损伤与消化系统疾病》合集
更新时间:2025-09-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