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智越(中南民族大学)
最近,“新中式养生”在社交平台上火了,带有“药食同源”标签的中式药膳面包开始受到年轻人追捧。不少人把中式面包门店当作新的网红打卡点。八珍司康、甘麦大枣包、七宝美髯包……单是名字就已经足够让中国人的DNA动了。各种医院饭堂、药店推出的中式药膳面包走红,吸引不少年轻人购买。(10月10日 光明网)
药膳面包的走红并非偶然,它精准踩中了当代年轻人的兴趣和需求。当前,许多人以“脆皮打工人”“朋克养生族”自我调侃,这体现了当代年轻人对健康饮食的迫切渴求。许多消费者认同的“药食同源”理念,让这类产品天然具备信任基础。而便携美味的面包则是适配了当前快节奏生活和年轻人的生活潮流。陈皮的清香、枸杞的微甜,与西式的面包相结合,解决了传统药膳口感不佳的难题,让养生不再与“苦口”绑定。更值得关注的是,甘麦大枣、七宝美髯等名字自带的文化基因,让消费行为兼具了文化认同与社交属性。
但是,在这场热潮之下,我们仍需更加冷静地思考。药膳面包这类产品或许能提供养生仪式感,却无法真正“对症”解决健康问题。多位专业人士指出,多数药膳面包中的中药成分占比其实比较少,远低于临床有效剂量,而且通用配方难以适配个体差异,中医讲究辨证施治,脾胃虚寒者多食阿胶面包可能消化不良,糖尿病患者需警惕隐形糖分等。
总体而言,商家们的这种创新是值得鼓励,但是,这种创新不能沦为表面的、只求利益概念炒作。从北京同仁堂的枸杞牛角包到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折耳根面包,跨界尝试让中医药文化更接地气,但同时,有两条底线是必须坚守的。一是添加药材需严格遵循“药食同源”目录,二是不得夸大保健功效。
令人欣慰的是,当前许多商家已标注诸如“本面包不治百病”的声明,这种理性引导,能够让消费者更加在消费时更加理智,同时也不会因为预期效果过高而影响中药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药膳面包这份让“药食同源”更加贴近生活的尝试,确实值得肯定,但是中药养生的真内核,从来不是靠面包里少量药材营造的仪式感,而是中医的科学逻辑和严谨准则,以及对健康本质的理性认知。如果为了追潮流丢了这份内核,那么再热闹的消费热潮也只是昙花一现。创新唯有始终坚守中药养生的根本,才能让传统智慧真正服务于大众健康,让这场“养生热”走得更稳、更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更新时间:2025-10-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