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收200亿+,国评仅6人,剑南春的品质“空心化”隐忧

国家级白酒评酒委员是行业内的顶尖技术人才,其数量是衡量一家酒企在产品质量控制、工艺传承与创新、以及人才储备方面投入的关键指标。通过分析评酒委员人数与企业营收的对比,我们可以窥见不同酒企对“品质生命线”的重视程度与战略侧重。

2025届国家级白酒评酒委员名单已然出炉,名酒观察现将主要酒企2024年营收与名单入围人数进行对比排序,整理如下(评委数量较少的未统计):

序号

酒企

2024年营收(亿元)

国家级白酒评酒委员人数

1

茅台集团

1708.99

26

2

五粮液集团

891.75

18

3

汾酒集团

360.11

16

4

洋河股份(含双沟)

288.76

17

5

泸州老窖集团

311.96

21

6

古井集团

235.79

13

7

郎酒

200亿级

17

8

习酒

200亿级

12

9

剑南春

200亿级

6

10

今世缘

115.44

10

11

西凤

100亿级

10

12

劲牌

100亿级

10

13

白云边

80亿级

4

14

迎驾贡酒

73.44

2

15

珍酒李渡

70.67

6

16

国台

70亿级

5

17

顺鑫-牛栏山

70.41

4

18

口子窖

60.15

4

19

老白干酒

53.58

18

20

舍得酒业

53.57

8

21

仰韶

50亿级

7

22

稻花香

50亿级

7

23

水井坊

52.17

4

24

金徽酒

30.21

9

25

新疆伊力特

22.03

7

26

红星

30亿级

9

27

金沙窖酒

30亿级

4

28

四特酒

30亿级

4

29

叙府

30亿级

3

30

酒鬼酒

14.23

6

31

汤沟

20亿级

4

32

金种子酒

9.25

4

33

天佑德青稞酒

12.55

2

34

河套酒业

10亿级

4

35

古贝春

10亿级

2

36

景芝

10亿级

5

37

云门

10亿级

2

38

宝丰

10亿级

3

39

皇沟

10亿级

7

40

湖北枝江酒业

10亿级

6

41

花冠

10亿级

4

42

宣酒

20亿级

3

43

趵突泉

5亿级

4

44

皇台

1.72

1

01

头部酒企:稳固的品质壁垒与绝对投入

行业龙头在评酒委员的绝对数量上占据统治地位,这与其庞大的体量和深厚的技术积累相符。

第一梯队:茅台集团(26人) 和泸州老窖集团(21人) 在评委数量上遥遥领先,构建了坚实的品质技术壁垒。

第二梯队:五粮液集团(18人)、洋河股份(17人)、郎酒(17人) 和汾酒集团(16人) 紧随其后。

这些头部企业凭借其强大的营收能力,支撑起了大规模、高水平的品评与技术团队,确保了产品品质的稳定与提升,这是其品牌价值的核心基石。

名酒观察:头部酒企的品质投入是“航母级”的,通过绝对的人才优势维持其市场领导地位。

02

品质投入的“含金量”

营收与评委的比率揭示不同战略

然而,若将评委人数与营收规模相结合(计算“每亿元营收拥有的评委数”),我们会发现一些更深刻的洞察。

剑南春的“异常”数据:作为营收达200亿级的巨头,剑南春仅有6位国家级评委,这一数据远低于同规模对手。在行业竞争日益聚焦于品质与风味的今天,这一现象值得深入探讨,或许意味着其在评酒团队建设与技术人才储备上需要投入更多关注。

“隐形冠军”与“品质先锋”:与剑南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批营收规模在10亿级的企业,在品质投入上展现出极高的“诚意”和决心。

皇沟、湖北枝江酒业分别拥有7位和6位评委,其评委/营收比率极高。

景芝、河套酒业等国评委员数量也颇为可观。

名酒观察:这些中型酒企正将“品质”作为最核心的差异化竞争战略,试图通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的技术投入,在激烈的市场中实现突围。

03

区域性对比:品质战场上的明争暗斗

从区域竞争格局看,评委数量直接反映了企业的进取心。

“二锅头”德比:红星 vs 牛栏山

同为北京二锅头代表,红星酒业以9位国家级评委的数量,远超牛栏山(4位)。这清晰地表明,在牛栏山凭借渠道与规模占领市场的同时,红星正致力于夯实其品质内涵,为品牌升级铺路。

西北板块:金徽酒一枝独秀

在西北一众白酒企业,金徽酒(9位) 的国家级评委数量相当于新疆伊力特(7位) 与天佑德青稞酒(2位) 之和,展现出其在西北地区对于品质领先地位的和人才重视程度

04

徽酒板块:古井领跑,金种子坚守

古井贡酒(13位) 作为徽酒龙头,在评委数量上保持领先。

而规模处于10亿级的金种子酒(4位),在评委数量上却不输于许多规模更大的对手,显示出其在面临市场挑战时,依然努力坚守着传统的品质优势。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清晰的结论:

头部酒企用“重兵”把守品质关,维持行业标准。

中型酒企中分化明显:一部分如剑南春,品质投入与规模可能存在不匹配;另一部分如皇沟、枝江等,则视品质为生命线,投入不遗余力。

区域竞争中,品质人才已成为核心筹码。无论是红星对牛栏山的赶超,还是金徽酒在西北的领先,都预示着下一阶段的竞争,将是“品质内力”的比拼。

总而言之,国家级评酒委员的数量如同一面镜子,既映照出酒企当下的技术实力,也折射出它们对于未来发展的战略抉择:是继续依靠品牌和渠道优势,还是回归本质,通过夯实品质来赢得长远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8

标签:美食   隐忧   品质   评委   数量   红星   枝江   集团   酒业   规模   委员   白酒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