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现代先进的育儿方式,为什么我培养出了一个废物

与孩子做朋友......为何我却养出了废物孩子?


最近心情沉重,我把孩子养废了!

养成了我期待的反面教材:懒惰、叛逆、自私冷漠没有责任心、在家称大王,在外懦弱胆小,整日沉迷手机短视频、游戏不能自拔,吃饭、上厕所都要抱着手机,与我每周说的话加起来手指头都不及。

反思养废孩子的原因,从小生活在农村,长大后进到城里,生活比上一辈要好多了,有了孩子后总想给孩子好的,不想让孩子再受我们小时候吃的苦。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思想,加上读了一些书,认为老一辈教育思想落后保守,到书店买了不少所谓的新时代培养计划。

没想到正是这些所谓的培养新时代新人类的书籍害了。

翻出那一大堆各种毒鸡汤的育儿书籍,气得我肺管子都要爆了,正是这些书籍的毒思想让我养废了一代。

这些毒鸡汤书都是参照或者是直接翻译过来的西方的三个毒思想,正是这三个毒思想,在祸害着我们,而我们还自以为是认为那是先进的教育思想,然后把传统教育抛弃。

而跟我一样买了这些毒鸡汤育儿书籍的家长还不少,特别是受过一定教育的80/90后。

买了书籍的家长们把这些书当做金科玉律来培养孩子,以为这样就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然而现实是,跟着书上教育出来的孩子,无论是毅力,抗压能力,心理健康程度,还是尊老爱幼以及各方面的个人素养,都远远比不上曾经通过传统教育方式长大的孩子。

这些育儿书上最普遍的3个毒思想是:(1)不能打孩子,(2)要赞美和鼓励教育,(3)要与孩子做朋友。

为什么我要反思,认为其是毒思想呢,究竟毒在哪里呢?我们来一个一个来拆解一下。

1、不能打孩子。

传统教育里有一条“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个观点在90年代之后常被当做批判的对象,认为孩子就不应该打,传统教育里例如“三味书屋”这样的学堂在讲台上放把戒尺也是不对的。


之后越演越烈,戒尺彻底退出学堂,老师也越来越不敢打骂学生,甚至有过学生调皮捣蛋,老师轻轻拍了一下学生肩膀而被家长大怒投诉到局里,导致老师被调查三个月才回到课堂的事例。

老师不敢骂更不敢打,调皮的学生仗着老师不能打骂这“宝典”肆无忌惮的更不听话。

这些书告诉人们不能打孩子,家长舍不得打,老师不能打不敢打,这就导致了两个问题,缺乏抗压能力,经受不住挫折。

三岁看大,该立规矩就要立规矩。幼儿时期是塑造性格的关键时期,最大的挫折就是被父母打。

不能打?试试做错了事,例如偷了东西也不打?孩子心想反正说几句就过去了又不会被打,下次依然犯错。


要是打了,呵呵呵,小时候只要被暴揍过一顿,以后再也不敢了,有个成语,叫做刻骨铭心


试想一下一个几岁的孩子一直哭着闹着要买玩具,得不到满足就不停,父母这时能做朋友?


好,可以试试,一直忍着劝着不发火,可是孩子依然哭闹,完全听不进去一句话,这时只要开揍,马上不哭也不闹了,下次再有类似继续揍,再有哭闹的现象一定大大减少,有时候长痛不如短痛

一个从小都没有被打过的人,就从未经历过大的挫折。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就经不起挫折和压力,遇到困难容易慌乱和逃避。

学习上遇到一点压力,就容易产生抑郁心理。甚至因为被妈妈唠叨两句就跳楼跳河的都有可能。

这么脆弱的心理能力,一旦走入社会,面对社会的毒打,就完全没有抵抗能力,到时候被毒打可是一辈子的事,所以,还是长痛不如短痛,小时候的磨炼必不可少。

70后与80后是最早接受这3大毒思想的群体,他们教育出来的第一批孩子是00后,这些孩子走入社会面对压力时,你会发现很多人的选择不是迎难而上、勇敢面对,而是选择躺平。换句话说整顿职场还要靠00后。

相对城里人接受的教育来说,生活在乡镇农村的人因为接受西方的所谓“先进思想”的比较少,他们教育孩子的方式依然遵循传统方式,所以教育出来的孩子比城里孩子心理素质更加强大。

看看提出不打孩子的美国,美国不能打孩子已经写进法律,但美国是一个极端的国家,富人为了让穷人永远翻不了身,秘密开了一次会议,会议主题——制定“奶头乐”计划。

富人权贵阶层花费巨资进入管教严苛的贵族学校,而穷人免费进公办学校,公办学校里孩子会十分快乐,对,就是快乐,因为学与不学没人管你,只要你不闹事就行,相比我们早上6点上学,晚上10点放学,美国公立学校9点上学,下午3点放学,在这样的学校读书学生真的是轻松快乐!

不能打的快乐教育制度下的美国普通人,下一代依然是社会底层,从教育层面就强制分流了。

不能打、过得十分快乐的美国孩子,你以为心理很健康?恰恰相反,各种奇奇怪怪的心理问题比比皆是。

美国心理学家研究出来的结果让人大吃一惊,人类非常缺乏一种东西,叫做物极必反,越是缺乏什么就越是渴望得到什么。

例如幼儿时期缺乏父母严厉的管教,没有被打过骂过,长大后他们就会去渴望得到满足,内心渴望追求肉体上的疼痛来弥补幼儿时期的缺憾,会在身上到处打洞。比如在鼻子上,在舌头上打洞,拿尖利的东西在身上割出一道一道的口子,看着红色的液体流出来,却觉得莫名的痛快。

心理再稍微严重一点的,他们会去追求各种危险性运动,美其名曰极限运动,蹦极都是人家玩剩下的了,还有需要堆财富才能进行的翼装飞行。

再严重一点的,让人用鞭子抽,用各种方式折磨自己的身体,折磨得遍体鳞伤。虽然痛,但他们感觉很爽,很刺激,他们说痛并快乐着。

在我们正常人眼里认为那是不可理喻的,变态的,但他们却乐此不疲,这是何等的悲哀啊。


2.赞美和鼓励教育。

书中说在家里只赞美和鼓励,不要批评。问题是以后进入社会还有谁会惯着你,只给你赞美和鼓励呢?这就导致了这样的教育下长大的孩子无法融入社会。


也就一点都不要奇怪现在那么多的社恐了,他们不愿与人交流,整天窝在家里,基本不走亲戚。即使在外面也是眼睛一刻不离开手机的小世界,要是没了手机他们会惶恐不安。


3.要与孩子做朋友。

传统教育里,长幼尊卑有序,尊师重教。从小就要开始教育孩子尊重长辈,三岁开始就要立规矩,定原则。


但现在由于孩子通常与爸爸妈妈住在一起,与爷爷奶奶分开住,出现了一个敬畏爸爸妈妈却不敬畏爷爷奶奶的现象,也导致了对社会上年纪大的不尊重。

这是因为爸爸妈妈会批评教育甚至揍孩子,而爷爷奶奶只有逢年过节才见孙子孙女一面,宝贝都来不及,更加不用说打骂了。只有孙子孙女欺负爷爷奶奶,爷爷奶奶还乐呵呵的觉得可爱。

爸爸妈妈说话孩子会听,与孩子做朋友的爷爷奶奶说话,孩子根本就不会听。这就是父母等长辈不能与孩子做朋友的原因所在,长辈必须要有长辈的威严。

如果连父母也不揍孩子,也跟孩子像朋友一样,那么孩子心中将毫无敬畏,谁的话也不听,无人能治,成为熊孩子,将来必定会被社会所治。

这就是现在很多孩子的共性:自私、冷漠、精致利己主义,扭曲的世界观。


回过头来,发现还是传统教育教出来的孩子心理是Z健康的,内心充满着温暖正义感。传统教育方式并没有因为时间而过时,相反是经受了几千年历史检验出正确性。

为了下一代,真的不要被西方那套教育毒害了,生在中华何其有幸,几千年的传统流传下来的精华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打开方式。

找找家里的书,要是翻开书本第一页就写和孩子做朋友,立马扔掉,毫不犹豫的。父母就是父母,与孩子做什么狗屁朋友。


这些书,接下来还会灌输什么只要孩子开心,不结婚不生娃也行,不强求她怎样。难道孩子她从小不懂事,你也不懂事?难道小时候不学习纯玩吗?

要是我爸妈小时候跟我说只要我开心,不强求我干嘛干嘛的,我会直接回家混吃混喝,谁又愿意辛苦学习或者干活呢。

做朋友?上幼儿园?上小学,中学,难道孩子不知道上学不如在家里更舒服吗?这时候必须强制。这些思想也真是逗,绝对的自由就是没有责任没有担当。

这些毒思想带来的后果还出现了一些父母是这样的想法:“我倒希望我的孩子不结婚也挺好的,在家里我惯她宠溺她不受一点委屈,凭什么要没苦硬吃,到了别人家要吃苦受委屈。”

一个经济不独立,人格不独立,完全靠父母养活的人,谈平等不是搞笑是什么?

这些书还会给你灌输与孩子是平等的地位,要尊重孩子。呵,事实上只要你说了平等不到三天,孩子绝对会爬到房顶揭瓦。尊重?小孩子的无理取闹也要尊重吗?她心智不成熟、情绪不稳定也要尊重?尊重的后果就是任性、冷漠、自私的精致利己。

就是要对孩子说,不要跟父母谈什么平等,也不要讲道理,没有道理可讲,按父母要求做就对了,你一天不独立就没有资格谈平等,反过来也一样,以后父母老了不能自理了要靠孩子的时候,你说啥就是啥吧,反正我都听着,接受不接受那就是我的事了,反正我也只能接受着!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8

标签:育儿   废物   先进   方式   孩子   父母   思想   美国   朋友   传统   社会   老师   快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