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缓解秋季 皮肤瘙痒

每到秋季,不少人会被皮肤瘙痒困扰:四肢、躯干出现阵发性痒感,抓挠后还可能伴随脱屑、泛红,严重时甚至影响睡眠。西医多将其归为“季节性皮肤瘙痒症”,认为与气候干燥、皮肤屏障受损有关,治疗常以激素药膏缓解症状,但易复发。中医则强调整体调理,从燥邪伤血的病机入手,标本兼治。刮痧疗法可调和气血、润燥止痒,为秋季皮肤瘙痒提供了温和且易操作的解决方案。

中医认为,秋季瘙痒的核心病机是燥邪伤肺、血虚风燥。秋季燥气当令,肺主皮毛,燥邪侵袭易导致肺津亏虚,无法濡养皮肤;同时,长期熬夜、饮食辛辣等习惯会加重血虚,血液无法充分滋养肌肤,风邪便趁机侵袭,引发瘙痒。

而刮痧疗法的优势,恰好契合这一病机:疏通经络,排出燥邪。通过刮板在皮肤经络上的刺激,可打开体表“气门”,促进气血运行,帮助体内燥邪随汗液排出,缓解皮肤干燥紧绷,养血润燥,平息风动。刮痧能激活经络气血,改善局部微循环,让血液更好地输送津液至皮肤表层,修复受损的皮肤屏障,从根源减少风邪引发的痒感,且安全温和,无副作用。相比口服药物,刮痧直接作用于皮肤表层,无需经过肠胃吸收,尤其适合老人、儿童等秋季皮肤敏感、不耐受药物的人群。

以下介绍在家刮痧的正确步骤。

器具选择

刮板:优先选牛角刮板,温润不伤肤,或玉石刮板,导热性好,可搭配温刮,避免用金属刮板,易刮伤皮肤。

介质:需搭配润滑性好的刮痧油或乳液,推荐凡士林、橄榄油,或含薄荷、金银花成分的中药刮痧油,增强润燥止痒效果。

操作方法

秋季皮肤瘙痒多与肺经、脾经及膀胱经相关,可重点刮拭相应部位(见下表)。此时气温渐低,毛孔张开后易受风寒,建议在温暖无风的环境中操作,刮后及时保暖,避免受凉。刮拭时应注意力度轻柔、时间不宜过长,以防损伤皮肤。

涂抹介质

在刮拭部位均匀涂抹刮痧油,避免刮板直接摩擦皮肤。

握板姿势

拇指按在刮板一侧,其余四指按在另一侧,力度以能推动刮板且不打滑为宜。

刮拭手法

采用直线刮法,刮板与皮肤呈30°~45°角,力度由轻到重,以皮肤不疼痛、发红为宜,每个部位刮拭5~10次,约1~2分钟,无需追求出痧,秋季皮肤干燥,过度出痧易加重损伤。

顺序原则

先刮背部(膀胱经),再刮上肢(肺经),最后刮下肢(脾经),遵循从上到下、从内到外的顺序。

刮后护理

3步锁住水分,巩固效果。

刮痧后1小时内避免洗澡(毛孔张开,防止湿气入侵)。

用温水擦拭残留的刮痧油,及时涂抹温和的润肤露,如含神经酰胺或羊毛脂的身体乳。

喝一杯温热水或蜂蜜水,帮助补充津液,促进代谢。

避开误区

误区1

力度越大,止痒效果越好。秋季皮肤屏障本就脆弱,过度用力刮拭会导致皮肤破损、感染,反而加重瘙痒。正确做法是 “以舒适无痛为度”,即使没有明显出痧,只要皮肤微微发红,气血就已开始运行。

误区2

每天刮拭,快速缓解。刮痧会消耗身体气血,频繁操作,如每天1次,易导致血虚加重。建议每周刮拭1~2次,连续刮3~4周为1个疗程,其间观察皮肤状态,若出现红肿、刺痛需暂停。

误区3

只刮瘙痒部位,忽略经络。部分人会直接在瘙痒处反复刮拭,殊不知局部皮肤已处于敏感状态,此举易引发皮肤破损。正确做法是刮拭相关经络,如瘙痒在下肢,重点刮脾经,通过调理全身气血缓解局部症状。(来源:中国中医药报2025年11月3日8版,作者:李翠霞 陈笑银 广东省中医院)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5

标签:养生   秋季   皮肤   气血   经络   血虚   误区   部位   屏障   力度   津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