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去外面餐厅吃饭,你要是仔细品,十有八九能尝出不对,那鱼香肉丝没锅气,番茄炒蛋少点新鲜劲。
说白了,这些菜大概率是预制菜。
可有意思的是,大家一边在网上吐槽“预制菜没灵魂”,一边走进餐厅还得点。
这事儿本来想不通,但捋捋背后的门道,发现咱每个人都没绕开。
你去问餐厅老板,为啥不用现炒菜?他们多半会叹口气。
按规矩,现炒菜要交6%的增值税,预制菜得交13%。
照理说,老板们该选现炒才对。
但后来发现,他们有“聪明办法”,建个中央厨房。
比如在上海开十家店,先砸钱搞个大厨房,菜做好冻成一份份,再往各个门店送。
有人问这不是预制菜吗?老板们就说“这是自家现烧的”,照样按6%交税。
老实讲,我之前以为中央厨房是啥高大上的地方,后来才知道,好多就是把菜批量做好冻着,到门店用微波炉一热就端给顾客。
那老板们为啥非要这么干?很显然,餐饮这行不好做。
开个店,装修、人工、水电,随便就得投几十万,搞不好几个月就倒闭。
用了中央厨房,情况就不一样了。
本来想雇大厨,月薪得两万多,现在买几台微波炉,几千块就搞定。
人工成本降了,税也少交了,利润自然就多了。
中国烹饪协会今年有个报告,说用中央厨房的餐厅,比现炒餐厅多赚8到12个百分点。
换作是你当老板,怕是也会这么选。
但话说回来,这么干把中餐“现炒现做”的老规矩给破了,以后想吃口有锅气的菜,怕是越来越难。
咱再说说自己,其实预制菜能火,咱打工人也“贡献”了不少。
996的苦,咱怕是最有体会。
早上挤地铁赶打卡,中午就一个小时休息。
点外卖要是晚到十分钟,下午上班都没精神。
之前有次我点了份黄焖鸡,晚了十五分钟,我当时火就上来了,直接给了差评。
后来想想,商家也难,现炒一份黄焖鸡最少半小时,加上配送时间,哪能次次准时?。
晚上更别说了,加班到八九点,回到家累得只想瘫在沙发上。
本来想自己做个饭,可一想到要买菜、洗菜、炒菜、洗碗,头都大了。
搞不清是咱选了预制外卖,还是预制外卖“找上”咱。
某外卖平台的“准时宝”,我今年买的次数比去年多了不少。
虽然超时能赔钱,但谁想等啊?78%的人点外卖时,都把“快到”放在第一位。
如此看来,不是商家不想做现炒,是咱对时间的要求,把他们逼得只能用预制菜。
现在年轻人的日子,跟以前不一样了。
结婚的人少,生孩子的也少,好多人都是“一人一宠”过生活。
之前我有个朋友,周末在家想做饭,买了两个西红柿、一个鸡蛋,做了碗番茄炒蛋,吃了一顿,剩下的第二天就坏了。
无奈之下,他后来全买预制菜,一次一份,不浪费。
国家统计局去年的数据显示,1-2人的家庭快占一半了。
“一人食”的预制菜,今年卖得比去年多了七成多。
说实话,这也能理解。
以前一家人做饭,妈妈在厨房忙活,孩子在旁边闹,做饭是件热闹事。
现在一个人,做饭成了“麻烦事”,预制菜刚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更别说资本还在推波助澜。
海底捞、杨国福这些大品牌,靠中央厨房做得越来越大。
今年有个创投机构,直接给一家预制菜公司投了15亿,专门升级中央厨房的设备。
中国预制菜产业联盟说,2026年这市场规模怕是要到1.2万亿,占整个餐饮市场的五分之一。
也就是说,你出去吃五道菜,可能就有一道是预制菜。
但这里面也有问题。
电商平台上,三块钱就能买到有饭有肉的预制菜。
商家都搞低价竞争,传统现炒餐厅更难活了。
而且食品安全也得注意,去年还有三家预制菜公司因为过期被整改。
很显然,资本要赚钱,也得把安全抓牢,不然再便宜也没人敢吃。
大家都骂预制菜“像饲料”,没了吃饭的乐趣。
孔子说“食色性也”,本来吃饭该跟开心挂钩,现在倒好,成了为了上班有力气的“任务”。
可骂归骂,该买还得买。
之前我做过个小实验,自己做青椒肉丝,从切菜到出锅,用了32分钟。
预制菜呢?微波炉转4分钟就好。
咱加班回家,哪有32分钟做饭?说白了,不是预制菜“绑架”了咱,是咱对效率的追求,把自己逼到了这份上。
有人说,餐厅不该这么“偷懒”。
但你想想,老板投了几十万,要是用现炒,大厨走了、食材坏了,随时可能倒闭。
用预制菜,风险小多了。
如此看来,预制菜能火,是商家、消费者、资本三方凑到一块儿的结果。
本来想单纯吐槽预制菜,但后来发现,咱每一次催外卖、每一次选低价餐,都是在帮它发展。
毫无疑问,预制菜不是洪水猛兽,它解决了咱的时间问题,也帮商家降低了风险。
但以后要是能把税收政策定得再明确点,别让商家钻空子,商家也多花点心思提升预制菜的口味,咱也尽量挤点时间自己做做饭,或许吃饭这事儿,能回到以前那种有滋有味的样子。
更新时间:2025-09-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