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中国外交部发布双语视频《不跪!》,鲜明表态中国不接受霸凌。就在当天,特朗普紧急签署两条总统令,调整汽车关税政策。
这两条命令直接松绑美企,提供喘息空间。面对中国强硬立场,特朗普不得不首次让步,这位"交易艺术大师"似乎正理解何为真正硬实力。
中国一句"不跪"为何让白宫如此紧张?特朗普的关税让步背后又藏着什么战略考量?
作者-山
当中国外交部那则名为《不跪!》的双语视频在全球横空出世时,华盛顿的某些人大概已经坐不住了。
视频中那铿锵有力的宣言,犹如一记重拳出击,将美国精心设计的关税牌局打得七零八落。外交部这次罕见地放下了一贯的外交辞令,用最直白的语言告诉世界:中国不接受任何形式的霸凌。
就在这视频刷屏全网的同一天,特朗普仿佛接收到某种信号般,在白宫紧急签署了两条总统令。这位曾经扬言"贸易战很容易打赢"的总统,此刻却不得不宣布进口汽车将免于征收铝和钢的单独关税。
那一刻,全球汽车产业链上的企业纷纷松了一口气。对美国车企来说,这无疑是一份救命稻草—若按照原定关税政策,许多美企恐怕离关门大吉只差临门一脚。
从1月份高调宣布的"对等关税"到如今的悄然退让,特朗普政府的态度转变仿佛一出不得不演的戏。
美国汽车协会的数据显示,原本的关税政策将使美国车企成本飙升40%,这对依赖全球供应链的美国汽车产业无异于自断臂膀。别看美国那么大,但离开全球供应链,美国连一辆完整的汽车都造不出来。
特朗普的这一让步,表面上看是对美国车企的关照,实则暴露了美国关税战略的致命弱点。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链条的关键环节,其不可替代性已让特朗普政府尝到了现实的苦果。
从强硬到软化,从咄咄逼人到寻找退路,这位"交易艺术大师"似乎正在学习一堂名为"现实主义"的课程。
而这一切的背后,无不彰显着中国在这场博弈中的战略定力。当外交部发言人用那句"不跪"划出红线时,华盛顿的决策者们或许终于意识到:中国的坚定立场不仅仅是口头宣言,更有底气和实力做支撑。随着特朗普政府在关税问题上的节节败退,美国国内的民众也开始真切体会到这场关税战的切肤之痛。
特朗普口中那场"轻松就能赢"的贸易战,正在让普通美国人的钱包瘪下去。当白宫忙着签署关税命令时,沃尔玛货架上的价格标签已经悄悄变了样。原本售价9.99美元的中国制童车,现在标价飙升至12.79美元,涨幅接近28%。价格上涨的不仅是童车,连美国年轻人热爱的耳机也贵了整整三成。
这一现象绝非孤例。亚马逊网站上的中国商品价格全线飙升,该平台甚至一度计划在商品页面标注"特朗普税",让消费者清楚知道谁是涨价的幕后推手。
事实上,来自义乌的万圣节装饰品到货量已锐减40%,美国采购商不得不转向印度寻找替代品,却发现价格比从中国进口高出近25%。
关税的连锁反应正在蚕食美国经济的根基。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数据显示,美国消费者实际上承担了90%的关税成本,美国家庭年均支出因此增加超过1300美元。
这一数字对中产家庭来说已经相当于一个月的水电账单。特朗普政府曾承诺关税收入将用于补贴美国企业和农民,但截至目前,大部分美国家庭分文未得,只感受到了价格上涨的痛苦。
特朗普的支持率也因此跌入谷底,最新民调显示其支持率已降至39%,超过70%的美国民众认为其关税政策会损害美国经济。随着2025年总统选举临近,这种民意走向正让白宫决策者们寝食难安。
特朗普的关税棋局,正在令他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一边是不断上涨的物价和下滑的支持率,一边是对中国的"硬汉"承诺。
在这种内部压力下,他不得不转变策略,将关税战从全面出击转为"各个击破",试图在全球舞台上寻找新的突破口。然而,这种战略转变不仅没有缓解问题,反而引发了更多国际盟友的反弹。
面对中国的坚定立场,特朗普的关税战略已从最初的全面进攻转变为如今的"各个击破"。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近日洋洋得意地对媒体宣称:"我们已经跟一个国家达成了协议,只等他们的总理及议会批准了!"尽管他没有点明是哪个国家,但有分析认为这很可能是指印度,毕竟美国财长近期频频提及美印贸易谈判。
这种分化战术背后,是特朗普政府对全球贸易格局的重塑企图。然而,事与愿违的是,美国的盟友们并未乖乖就范。
当特朗普在记者会上放言"让加拿大成为第51个州"时,这一言论如同一颗外交炸弹,直接引爆了美加关系。加拿大自由党支持率因此逆势反弹15个百分点,一举碾压特朗普中意的对手党派。
新上任的加拿大总理卡尼更是在就职演说中开门见山,美国背叛了我们,但我们会赢!这位新总理甚至将白宫推文做成竞选广告弹幕,明确表态加拿大不会被美国"吞噬"。特朗普的霸凌式外交,不仅逼反盟友,还亲手给对手送上了选票。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欧洲。当美国要求德国汽车制造商减少对华出口时,德国经济部长当场反驳,我们的企业自有判断,不接受任何国家的胁迫。日本也未能幸免,当特朗普要求日本将对美贸易逆差缩减至零时,日本首相石破茂只得派遣经济再生大臣赴美磋商,但结果并不乐观。
这场关税博弈已演变成一出全球闹剧。特朗普原想用关税战"分而治之",先压中国,再割盟友,结果中国一句"不跪"定住全局。如今,美国的传统盟友纷纷寻求与中国加强合作,试图在两个大国之间寻找平衡。
特朗普的极限施压,不过是纸老虎的咆哮。不接招,不跪舔,用产业链的硬实力反制霸权,这才是中国让美国忌惮的底牌。
随着盟友的逐渐疏远和国际合作的减少,美国经济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多重压力。贸易战不仅没有如特朗普所愿重振美国制造业,反而加速了美国经济数据的恶化和内部政策的分歧。
当特朗普沉浸在签署行政令的"成就感"中时,美国经济的警报声已然响起。高盛集团在最新研报中大幅下调美国第一季度GDP跟踪预测,从原来的-0.2%下调至-0.8%,降幅高达0.6个百分点。这一数据远远超出市场预期,直接引发了投资者的恐慌情绪。
背后的原因令人震惊:美国3月贸易逆差激增140亿美元,达到创纪录的1620亿美元。这一惊人数字超过了彭博社对经济学家调查中的所有预测值,表明贸易对一季度经济增长造成了巨大的拖累。
更讽刺的是,逆差激增的主因竟是企业纷纷在特朗普政府推出"对等关税"前大量囤积进口物资,这种短视行为无异于给美国经济雪上加霜。
与此同时,特朗普与美联储的冲突也日益公开化。在密歇根州的一场集会上,特朗普毫不掩饰地炮轰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我们拥有一个表现并不好的美联储人士。尽管没有直呼其名,但在场所有人都明白他指的是谁。
特朗普更是自信满满地宣称,我比他更了解利率。这种公开施压的做法,已经严重影响了美联储的独立性和市场的信心。
本月早些时候,特朗普曾多次公开点名批评鲍威尔,敦促美联储尽快降息,甚至放出狠话,鲍威尔早该被解雇。虽然一周前特朗普出面表示"无意"解雇美联储主席,但此次表态清晰地表明他并不打算停止向美联储施压。投资者现在面临的核心问题是:特朗普持续的施压以及即将到来的经济数据,将如何影响美联储的决议?
美国连续第四个月进口额创下新高,企业在关税政策前的"抢跑"行为进一步加剧了贸易失衡。这种短期行为可能在下一季度形成断崖式下跌,给美国经济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这也解释了为何特朗普突然对汽车关税政策做出调整—面对恶化的经济数据和即将到来的选举压力,他不得不寻求某种缓和。
从经济数据、金融政策到贸易战略,特朗普政府正陷入一场多维困局。一方面是关税政策带来的价格上涨和经济下滑,另一方面是美联储不愿配合其政治需求的货币政策。
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与中国"不跪"的坚定立场形成鲜明对比。特朗普或许正在意识到,在全球化深度融合的今天,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尤其是当对手拥有强大的产业链优势和战略定力时。
中国"不跪"与特朗普让步,展现的是大国战略定力的较量。坚定立场让美国认识到关税政策的自伤效果,也让全球看到单边主义的脆弱。
未来中美关系走向何方,取决于特朗普能否从"交易艺术"回归互利共赢的正道。全球化深度融合下,"脱钩"是否可行?
当一国坚持原则的同时,是否还有更多柔性外交空间?中美博弈的终局,或许不在强硬,而在智慧。
美国或将调整汽车关税政策,知情人:可能周二采取行动 2025-04-29 11:20·金羊网
外交部:不跪! 2025-04-29 11:35·中国国情
外交部发布重磅双语视频《不跪!》 2025-04-29 13:32·人民日报
更新时间:2025-05-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