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7月2日晚,K1373列车突发断电事故,在炎热气温下一名男乘客砸窗通风,此事引发热议。一些网友请我评论一下,我发现3年前我已经评论过类似现象了。当时的推文题目是《唐山事件:一个难解的困境》。核心观点是类似的:在一个等级森严并且层层问责的社会,集体行动的空间非常逼仄,当“出头鸟”是风险很大的。最近,我在看一些历史书,开始认同一个观点:要改造国家,不能光盯着政府,还要改造社会。国家和社会之间,似乎真的是在进行一次“红皇后”的赛跑。——聂辉华 2025-7-5
唐山打人事件,人神共愤。一些人呼吁严刑峻法,“扫黑除恶”;一些人呼吁见义勇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然而,经历了愤怒的谴责,冷静的思考之后,我认为这是一个难(无)解的困境。
见义勇为的社会风气,需要借助强大的集体协调博弈达成一种均衡:任何人路见不平,都敢出手,那是因为他/她相信别人也会积极响应,并且这样做没有后顾之忧(不会被判刑)。如果个体可以比较容易地形成协调,就解决了集体行动的难题,而集体行动的难题几乎是人类的终极困境。
如果一个社会很容易协调起来解决集体行动难题,那么它就会对现有的社会秩序造成冲击。因此,集体行动和社会秩序是一对矛盾,这在任何国家都一样。从庙堂人士的立场出发,你是更看重社会秩序还是更看重集体行动?答案昭然若揭,很多不合理的现象也就能理解了,尽管理解并不意味着解决了问题。
反过来,集体行动能力越弱,譬如一盘散沙,社会就越是依赖庙堂维持秩序,扫黑除恶就越是有合法性,这样的社会就越是稳定。但稳定的社会就不容易解决集体行动难题,包括见义勇为现象。
孙中山先生关于一麻袋土豆的比喻,几千年都适用。《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主要逻辑,就是一盘散沙的人一旦革命,社会可能崩溃得更快。
那有没有中间道路?比如在某些领域允许集体行动,容忍变动,在另一些领域维持稳定,保持秩序?不太可能。多数人不能接受人格分裂。因此,强调维持秩序的理念,会要求熄灭任何星星之火,否则势必燎原。
结论是:社会制度是一个体系,它包含很多互补的元素,形成了一种均衡。人们不能既要又要还要。
刚工作时该不该好好表现?
为什么主观考核会产生“马屁精”?
KPI考核的弊端是什么?
为什么组织内部不能随便引入竞争机制?
什么样的家族企业能长盛不衰?
为什么合同要故意留下漏洞?
教师、医生应该有固定工资,还是绩效工资?
企业管理人员的收入应当多少来自奖金,多少来自认股权?
中央和地方如何分钱机制是不是影响了房价?
......
如果你对这些问题感兴趣,不妨看看《一切皆契约:真实世界中的博弈与策略》。在本书中,每一章面对一个现实难题,每一章讲述一个有趣故事,每一章提供一个认知模型。著名学者贾康、管清友、何帆、黄有光、施展、杨瑞龙和周濂,联袂推荐!
音频版早已上线,请下载“看理想”App,即刻畅听聂老师的声音。
更新时间:2025-07-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